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346 0 0
晏殊
夜按双娃禁曲新,东西箫鼓接云津。舞衫未换红铅湿, 歌扇初移翠黛颦。彩槛烛烟光吐日,画屏香雾暖如春。 西楼月在襄王醉,十二山高不见人。
435 0 0
许浑
皎然青琐客,何事动行轩。苦节酬知己,清吟去掖垣。 秋城临海树,寒月上营门。邹鲁诗书国,应无鼙鼓喧。
347 0 0
郎士元
宿怀终南意,及此语云峰。夜闻竹涧静,晓望林岭重。 春烟生古石,时鸟戏幽松。岂无山中赏,但畏心莫从。
364 0 0
张说
公馆夜云寂,微凉群树秋。西曹得时彦,华月共淹留。 长啸举清觞,志气谁与俦。千龄事虽邈,俯念忽已周。 篇翰如云兴,京洛颇优游。诠文不独古,理妙即同流。 浅劣见推许,恐为识者尤。空惭文璧赠,日夕不能酬。
344 0 0
韦应物
断梦游轮。孤山路杳,越树阴新。流水凝酥,征衫沾泪,都是离痕。 玉屏风冷愁人。醉烂漫、梅花翠云。傍夜船回,惜春门掩,一镜香尘。
331 0 0
吴文英
苍梧在何处,斑竹自成林。点点留残泪,枝枝寄此心。 寒山响易满,秋水影偏深。欲觅樵人路,蒙笼不可寻。
345 0 0
刘长卿
山客野。新把朝衔书写。庆想江南樗枥下。踏歌鸡黍社。 休问坤牛乾马。大率人生且且。聊唤玉人斟玉斝。莫辞沈醉也。
330 0 0
吴潜
何事尽参差,惜哉吾子诗。日令销此道,天亦负明时。 有路当重振,无门即不知。何当见尧日,相与啜浇漓。
397 0 0
薛能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朮,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孟浩然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363 0 0
厉鹗
白水东悠悠,中有西行舟。舟行有返棹,水去无还流。 奈何生别者,戚戚怀远游。远游谁当惜,所悲会难收。 自君阒芳躧,青阳四五遒。皓月掩兰室,光风虚蕙楼。 相思无明晦,长叹累冬秋。离居久迟暮,高驾何淹留。
329 0 0
沈佺期
共君结新婚,岁寒心未卜。相与游春园,各随情所逐。 君念菖蒲花,妾感苦寒竹。菖花多艳姿,寒竹有贞叶。 此时妾比君,君心不如妾。簪玉步河堤,妖韶援绿pH. 凫雁将子游,莺燕从双栖。君念春光好,妾向春光啼。 君时不得意,妾弃还金闺。结言本同心,悲欢何未齐。 怨咽前致辞,愿得中所悲。人间丈夫易,世路妇难为。 始经天月照,终若流星驰。长信佳丽人,失意非蛾眉。 庐江小吏妇,非关织作迟。本愿长相对,今已长相思。 复有游宦子,结援从梁陈。燕居崇三朝,去来历九春。 誓心妾终始,蚕桑奉所亲。归愿未克从,黄金赠路人。 洁妇怀明义,从泛河之津。于今千万年,谁当问水滨。 更忆倡家楼,夫婿事封侯。去时思灼灼,去罢心悠悠。 不怜妾岁晏,千载陇西头。以兹常惕惕,百虑恒盈积。 由来共结褵,几人同匪石。故岁雕梁燕,双去今来只。 今日玉庭梅,朝红暮成碧。碧荣始芬敷,黄叶已淅沥。 何用念芳春,芳春有流易。何用重欢娱,欢娱俄戚戚。 家本巫山阳,归去路何长。叙言情未尽,采菉已盈筐。 桑榆日映物,草色盈高冈。下有碧流水,上有丹桂香。 桂枝不须折,碧流清且洁。赠君比芳菲,受惠常不灭。 赠君泪潺湲,相思无断绝。妾有秦家镜,宝匣装珠玑。 鉴来年二八,不记易阴晖。妾无光寂寂,委照影依依。 今日持为赠,相识莫相违。
325 0 0
中华文学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軝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349 0 0
严羽
寒山道,无人到。若能行,称十号。有蝉鸣, 无鸦噪。黄叶落,白云扫。石磊磊,山隩隩. 我独居,名善导。子细看,何相好。 寒山寒,冰锁石。藏山青,现雪白。 日出照,一时释。从兹暖,养老客。 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 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 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 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冷通。 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 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
468 0 0
寒山
莺鸣蕙草绿,朝与情人期。林沼忘言处,鸳鸿养翮时。 春泉滋药暖,晴日度花迟。此会无辞醉,良辰难再追。
365 0 0
钱起
一门相种,胜河英岳粹,共扶昌箓。夹辅正宜资鲁衙,左右秉持钧轴。缓驾轻车,任回虎节,何事劳山国。东民欲靖,作新少借康叔。 况是鸑鷟佳辰,雪霜深处,秀孕椿松绿。天意特教荣晚节,挺挺世臣乔木。绣斧功成,衮衣促观,莫恨公归速。一陶和气,要令天下蒙福。
320 0 0
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态新?
416 0 0
元好问
曼雪 只要并不是靠这来解决国政,布置战争,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就是革命专家,有时也要负手散步;理学先生〔2〕总不免有儿女,在证明着他并非日日夜夜,道貌永远的俨然。小品文大约在将来也还可以存在于文坛,只是以“闲适”为主〔3〕,却稍嫌不够。 人间世事,恨和尚往往就恨袈裟。幽默和小品的开初,人们何尝有贰话。然而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和小品,幽默那有这许多,于是幽默就是滑稽,滑稽就是说笑话,说笑话就是讽刺,讽刺就是漫骂。油腔滑调,幽默也;“天朗气清”〔4〕,小品也;看郑板桥《道情》一遍,谈幽默十天,买袁中郎尺牍半本,作小品一卷。〔5〕有些人既有以此起家之势,势必有想反此以名世之人,于是轰然一声,天下又无不骂幽默和小品。其实,则趁队起哄之士,今年也和去年一样,数不在少的。 手拿黑漆皮灯笼,彼此都莫名其妙。总之,一个名词归化中国,不久就弄成一团糟。伟人,先前是算好称呼的,现在则受之者已等于被骂;学者和教授,前两三年还是干净的名称;自爱者闻文学家之称而逃,今年已经开始了第一步。但是,世界上真的没有实在的伟人,实在的学者和教授,实在的文学家吗?并不然,只有中国是例外。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6〕,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但是,那吐唾沫和大叫一声的人,归根结蒂还是大人物。当然,沉着切实的人们是有的。不过伟人等等之名之被尊视或鄙弃,大抵总只是做唾沫的替代品而已。 社会仗这添些热闹,是值得感谢的。但在乌合之前想一想,在云散之前也想一想,社会未必就冷静了,可是还要像样一点点。 五月十四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七日《申报·自由谈》。〔2〕理学先生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信奉和宣传这种学说的人被称为理学先生。〔3〕指林语堂关于小品文的主张,见《人间世》半月刊第一期(一九三四年四月)的《发刊词》:“盖小品文……以闲适为格调。” 〔4〕“天朗气清”语见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5〕郑板桥作有近似游戏笔墨的道情《老渔翁》等十首。道情原是道士唱的歌曲,后来演变为一种民间曲调。袁中郎,即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他和兄宗道、弟中道,反对文学上的复古倾向,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的作品以小品散文著称。三十年代时,林语堂等在其所办刊物《论语》,《人间世》上极力推崇袁中郎、郑板桥等人的文章。当时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过林语堂校阅的《袁中郎全集》,上海南强书局出版过《袁中郎尺牍全稿》。 〔6〕“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语见《世说新语·简傲》,是三国时魏文学家嵇康对来访的钟会表示简慢的话。 #p#副标题#e#
351 0 0
鲁迅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520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