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573 0 0
蒋捷
停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寻林采芝去,转谷松翠密。 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 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449 0 0
孟浩然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311 0 0
史达祖
荆楚谁言镜听词。烛花影动画檐低。烧灯天气醉为期。 雨湿杏腮疑淡淡,风迷柳眼半__。小山西路板桥西。
353 0 0
韩淲
桃椎 五四运动以后,好像中国人就发生了一种新脾气,是:倘有外国的名人或阔人新到,就喜欢打听他对于中国的印象。罗素〔2〕到中国讲学,急进的青年们开会欢宴,打听印象。罗素道:“你们待我这么好,就是要说坏话,也不好说了。”急进的青年愤愤然,以为他滑头。 萧伯纳周游过中国,上海的记者群集访问,又打听印象。萧道:“我有什么意见,与你们都不相干。假如我是个武人,杀死个十万条人命,你们才会尊重我的意见。”〔3〕革命家和非革命家都愤愤然,以为他刻薄。 这回是瑞典的卡尔亲王〔4〕到上海了,记者先生也发表了他的印象:“……足迹所经,均蒙当地官民殷勤招待,感激之余,异常愉快。今次游览观感所得,对于贵国政府及国民,有极度良好之印象,而永远不能磨灭者也。”这最稳妥,我想,是不至于招出什么是非来的。 其实是,罗萧两位,也还不算滑头和刻薄的,假如有这么一个外国人,遇见有人问他印象时,他先反问道:“你先生对于自己中国的印象怎么样?”那可真是一篇难以下笔的文章。 我们是生长在中国的,倘有所感,自然不能算“印象”;但意见也好;而意见又怎么说呢?说我们像浑水里的鱼,活得胡里胡涂,莫名其妙罢,不像意见。说中国好得很罢,恐怕也难。这就是爱国者所悲痛的所谓“失掉了国民的自信”,然而实在也好像失掉了,向各人打听印象,就恰如求签问卜,自己心里先自狐疑着了的缘故。 我们里面,发表意见的固然也有的,但常见的是无拳无勇,未曾“杀死十万条人命”,倒是自称“小百姓”的人,所以那意见也无人“尊重”,也就是和大家“不相干”。至于有位有势的大人物,则在野时候,也许是很急进的罢,但现在呢,一声不响,中国“待我这么好,就是要说坏话,也不好说了”。看当时欢宴罗素,而愤愤于他那答话的由新潮社〔5〕而发迹的诸公的现在,实在令人觉得罗素并非滑头,倒是一个先知的讽刺家,将十年后的心思豫先说去了。 这是我的印象,也算一篇拟答案,是从外国人的嘴上抄来的。 九月二十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四日《申报·自由谈》。 〔2〕罗素(B.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一九二○年曾来中国,在北京大学讲过学。 〔3〕萧伯纳的话,见《论语》半月刊第十二期(一九三三年三月一日)载镜涵的《萧伯纳过沪谈话记》:“问我这句话有什么用——到处人家问我对于中国的印象,对于寺塔的印象。老实说——我有什么意见与你们都不相干——你们不会听我的指挥。假如我是个武人,杀死个十万条人命,你们才会尊重我的意见。” 〔4〕卡尔亲王(CarlGustavOskarFredrikChristian)当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的侄子,一九三三年周游世界,八月来中国。下引他对记者的谈话,见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申报》。〔5〕新潮社北京大学部分学生和教员组织的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社团。一九一八年底成立,主要成员有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周作人等。曾出版《新潮》月刊(一九一九年一月创刊)和《新潮丛书》。后来由于主要成员的变化,该社逐渐趋向右倾,无形解体;傅斯年、罗家伦等成为国民党政权在教育文化方面的骨干人物。 #p#副标题#e#
347 0 0
鲁迅
酒力禁持,持魔唤起。紫燕喧喧,黄莺呖呖。红杏香中,绿杨影里。丽日迟,节序催。柳线摇金,桃花泛水。【紫花儿序】香馥馥花开满路,碧粼粼水绕孤村,绿茸茸芳草烟迷。扬鞭指处,堪画堪题。更那堪,竹坞人家傍小溪。彩绳高系,春色飘零,花事狼藉。【小桃红】一帘红雨落花飞,酝酿蜂儿蜜。跨蹇携壶醒还醉,草凄凄,融融沙暖鸳睡。韶光景美,和风暖日,惹起杜鹃啼。【秃厮儿】凝眸处黄莺子规,动情的绿暗红稀。莺慵燕懒蝶倦飞,冷落了芳菲,春归。【圣药王】醉似泥,仆从随,见小桥流水隔花溪。柳岸西,近古堤,数枝红杏出疏篱,墙外舞青旗。【尾】四围绵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看了这红紫翠乡中,堪写在丹青画图里。
321 0 0
中华文学
武皇金辂辗香尘,每岁朝元及此辰。光动泉心初浴日, 气蒸山腹总成春。讴歌已入云韶曲,词赋方归侍从臣。 瑞霭朝朝犹望幸,天教赤县有诗人。
342 0 0
杨巨源
想西湖、段桥疏树。梅花多是风雨。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归未许。又款竹谁家,远思愁□庾。重游倦旅。纵认得乡山,长江滚滚,隔浦正延伫。 垂杨渡。握手荒城旧侣。不知来自何处。春窗翦韭青灯夜,疑与梦中相语。阑屡拊。甚转眼流光,短发真堪数。从教醉舞。试借地看花,挥毫赋雪,孤艇且休去。
384 0 0
张炎
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宵是散仙。 空卷珠帘不曾下,长移一榻对山眠。
500 0 0
鱼玄机
倾盖见芳姿,晴天琼树枝。连城犹隐石,唯有卞和知。
331 0 0
刘商
岁岁有黄菊,千载一东篱。悠然政须两字,长笑退之诗。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君起更斟酒,我醉不须辞。 回首处,云正出,鸟倦飞。重来楼上,一句端的与君期。都把轩窗写遍,更使儿童诵得,归去来兮辞。万卷有时用,植杖且耘耔。
327 0 0
辛弃疾
晴天霜落寒风急,锦帐罗帏羞更入。 秦筝不复续断弦,回身掩泪挑灯立。
402 0 0
明月有馀鉴,羁人殊未安。桂含秋树晚,波入夜池寒。 灼灼云枝净,光光草露团。所思迷所在,长望独长叹。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638 0 0
杨万里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368 0 0
戴复古
卖得鲜鱼二百钱,籴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390 0 0
郑燮
帝里本无名,端居有道情。睡魂春梦断,书兴晚窗明。 老拟归何处,闲应过此生。江湖终一日,拜别便东行。
383 0 0
李频
《新女性》〔2〕八月号登有“狂飙社〔3〕广告”,说:“狂飙运动的开始远在二年之前……去年春天本社同人与思想界先驱者鲁迅及少数最进步的青年文学家合办《莽原》……兹为大规模地进行我们的工作起见于北京出版之《乌合》《未名》《莽原》《弦上》〔4〕四种出版物外特在上海筹办《狂飙丛书》及一篇幅较大之刊物”云云。我在北京编辑《莽原》,《乌合丛书》,《未名丛刊》三种出版物,所用稿件,皆系以个人名义送来; 对于狂飙运动,向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运动,运动甚么。 今忽混称“合办”,实出意外;不敢掠美,特此声明。又,前因有人不明真相,或则假借虚名,加我纸冠,已非一次,业经先有陈源在《现代评论》上,近有长虹在《狂飙》上,迭加嘲骂,而狂飙社一面又锡以第三顶“纸糊的假冠”〔5〕,真是头少帽多,欺人害己,虽“世故的老人”〔6〕,亦身心之交病矣。 只得又来特此声明:我也不是“思想界先驱者”即英文Forearunner之译名。此等名号,乃是他人暗中所加,别有作用,本人事前并不知情,事后亦未尝高兴。倘见者因此受愚,概与本人无涉。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十三期,又同时发表于《语丝》、《北新》、《新女性》等期刊。 〔2〕《新女性》月刊,妇女问题研究会编辑,一九二六年一月一日创刊,上海开明书店发行。 〔3〕狂飙社高长虹、向培良等所组织的一个文学团体。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曾在北京《国风日报》上出过《狂飙》周刊,至十七期停止;一九二六年十月,又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并编印《狂飙丛书》。 〔4〕《乌合》《未名》即《乌合丛书》和《未名丛刊》,是鲁迅在北京编辑的两套丛书;《乌合》专收创作,《未名》专收译本。《弦上》,是狂飙社在北京编印的一种周刊。 〔5〕第三顶“纸糊的假冠”指狂飙社广告所加于鲁迅的“思想界先驱者”的称号。这里说“第三顶”,是因为在这以前已有人称鲁迅为“思想界的权威者”和“青年叛徒的领袖”。 〔6〕“世故的老人”高长虹在《狂飙》第五期(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发表的《1925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内曾毁谤鲁迅为“世故老人”;对于鲁迅在女师大事件中反对章士钊的斗争,又加以嘲骂说,在“实际的反抗者(按指女师大学生)从哭声中被迫出校后…… 鲁迅遂戴其纸糊的权威者的假冠入于心身交病之状况矣!” #p#副标题#e#
408 0 0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406 0 0
王琪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574 0 0
杜甫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