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满阡陌,故人不可期。长安千门复万户, 何处躞蹀黄金羁。
347 0 0
王维
白鸟波上栖,见人懒飞起。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江水。
403 0 0
崔道融
飘然去谒八仙翁,自地从天香满空。紫盖迥标双鹤上, 语音犹在五云中。青溪不接渔樵路,丹井唯传草木风。 歌此因思捧金液,露盘长庆汉皇宫。
311 0 0
卢纶
【梦相亲】 (木兰花) 清琴再鼓求凰弄, 紫陌屡盘骄马鞚。 远山眉样认心期, 流水车音牵目送。 归来翠被和衣拥。 醉解寒生钟鼓动。 此欢只许梦相亲, 每向梦中还说梦。
339 0 0
贺铸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而这世上本也没有门,纵横的阡陌多了,也就出现了门。世间万千道路分分合合,亦有万千门户隔绝两地。人在世间行,行于路,歌于途,入于门。 门是终结,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终点。经过那扇门,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个或圆或缺的句点,是世界之极的天涯。 门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起点。打开那扇门,便是展开了一世生、一世梦,便又是一世浮生若梦。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巅的极光。 门是关卡,有的人停下了前行的脚步,有的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门前是已知的世界,门后是未知的迷途。未知总是让人恐惧的,而已知给人以温暖的怀抱,但于此同时,已知让人丧失进取的锐气,未知却是无尽的可能与希望。是该冒险闯荡还是安于现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把门视为起点,有的人把门视为终结,行止自在人心。 门是选择,交错纵横的道路上立着各式各样的门,每扇门背后都有着不同的天地。是进入还是退后?是大道还是小径?是青山绿水还是高楼大厦?门后有着不同的诱惑,也有着不同的艰难,万千的门户代表着万千的选择,行左行右,是正是邪,选择一直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只看你摊开或是握紧,有没有勇气推开那扇门。 门是因果,当你打开一扇门的同时,就注定着另一扇门的关合。门前是一段完结了的果,门后是一段等待开启的因,那是一段必定要踏上的旅程,但结局可以握在自己的手中。缘起缘灭,正如同门的开合,了却一段宿旧缘,重启一段新愿。一段路最后的终点,是因为你踏上了起点而产生的,无始便无终,而无门便无路。 门是轮回。人间循环往复的旅程,在门的开闭间不断的重启,不断的前行。门是终结、亦是起源,像是圣经中记载的那场洪水,终结了一段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世界的起源。万物都是在环形的跑道上赛跑,起跑的的那条白线,同样也是终点的那条红绸,不断的追逐竞争,最后还是回到开始的样子。打开一扇门,就是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开启一段新的轮回。 我不知门为何物,因为它代表太多太多。它是绝路亦是希望,是终结亦是起源。它是关卡,是选择,是冥冥中的因果,是无限循环的轮回。人生弹指间,启门一瞬观。看到的是红尘世间,是若梦浮生。门后的世界是无法想像的,唯有在开启以后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有路的地方就有门,只因门本就是路。
314 0 0
小文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394 0 0
李贺
可怜好个刘文树,髭须共颏颐别住。 文树面孔不似猢狲,猢狲面孔强似文树。
331 0 0
中华文学
浮世况多事,飘流每叹君。路岐何处去,消息几时闻。 吟里落秋叶,望中生暮云。孤怀谁慰我,夕鸟自成群。
434 0 0
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 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 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
310 0 0
李白
清澈黄河底,乙未政和年。坤珍阐瑞,运符五百间生贤。日暖曲江花柳,鼎沸韶春弦管,尺五是青天。殊宠逢熙载,吉梦送真仙。 承盛德,公故国,庆双全。行看旌钺紫泥,丹诏下苕川。多祝多男多寿,长愿长安长乐,剑履玉宸前。蕙主紫琳馆,丹笔蕊珠篇。
292 0 0
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 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
370 0 0
献赋多年客,低眉恨不前。此心常郁矣,纵目忽超然。 送骥登长路,看鸿入远天。古墟烟幂幂,穷野草绵绵。 树与金城接,山疑桂水连。何当开霁日,无物翳平川。
363 0 0
梁王池馆好,晓日凤楼通。竹町罗千卫,兰筵降两宫。 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臣觉筵中听,还如大国风。
335 0 0
张说
倦枕欲徐行,开帘秋月明。手便筇杖冷,头喜葛巾轻。 绿草前侵水,黄花半上城。虚消此尘景,不见十年兄。
274 0 0
司空曙
与君尝此志,因物复知心。遗我龙钟节,非无玳瑁簪。 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为君安首饰,怀此代兼金。
323 0 0
张九龄
乱雨敲春,深烟带晚,水窗慵凭。空帘谩卷,数日更无花影。怕依然、旧时燕归,定应未识江南冷。最怜他、树底蔫红,不语背人吹尽。 清润。通幽径。待移灯翦韭,试香温鼎。分明醉里,过了几番风信。想竹间、高阁半开,小车未来犹自等。傍新晴、隔柳呼船,待教潮信稳。
张炎
鲁迅先生《咬文嚼字》一篇,在我看来,实在毫无意义。仲潜先生称它为“最无聊”之作,极为得体。不料先生在仲潜先生信后的附注,对于这“最无聊”三字大为骇异,并且说鲁迅先生所举的两种,为翻译界堕落的现象,这真使我大为骇异了。 我们对于一个作家或小说戏剧上的人名,总常想知道他或她的性别(想知道性别,并非主张男女不平等)。 在中国的文字上,我们在姓底下有“小姐”“太太”或“夫人”,若把姓名全写出来,则中国女子的名字,大多有“芳”“兰”“秀”等等“轻靓艳丽”的字眼。周家的姑娘可以称之为周小姐,陈家的太太可以称之为陈太太,或者称为周菊芳陈兰秀亦可。从这些字样中,我们知道这个人物是女性。在外国文字中可就不同了。外国人的姓名有好些Syllables〔9〕是极多的,用中文把姓名全译出来非十数字不可,这是何等惹人讨厌的事。年来国内人对于翻译作品之所以比较创造作品冷淡,就是因为翻译人名过长的缘故(翻译作品之辞句不顺口,自然亦是原因中之一)。假如托尔斯泰有一个女叫做ElizabethTolstoi,我们全译出来,成为“托尔斯泰伊丽沙白”八字,何等麻烦。又如有一个女子叫做MaryHildaStuwart,我们全译出来,便成为“玛丽海尔黛司徒渥得”也很讨厌。但是我们又不能把这些名字称为托尔斯泰小姐或司徒渥得夫人,因为这种六个字的称呼,比起我们看惯了周小姐陈太太三字的称呼多了一半,也不方便。没法,只得把名字删去,“小姐”,“太太”也省略,而用“妥S吽刻Α币搿。牛欤椋?幔猓澹簦琛。裕铮欤螅?簦铮椋?谩八客纪薜隆*译MaryHildaStuwart,这诚是不得已之举。 至于说为适合中国人的胃口,故意把原名删去,有失原意的,那末,我看根本外国人的名字,便不必译,直照原文写出来好。因为中国人能看看不惯的译文,多少总懂得点洋文的。鲁迅先生此举诚未免过于吹毛求疵? 至于用中国姓译外国姓,我看也未尝不可以。假如Gogol的Go可以译做郭,Wilde的Wi可以译做王,Holz的Ho可以译做何,我们又何必把它们故意译做“各” “旺”“荷”呢?再者,《百家姓》为什么不能有伟力? 诚然,国内的翻译界太糟了,太不令人满意了!翻译界堕落的现象正多,却不是这两种。伏园先生把它用二号字标题,四号字标名,也算多事,气力要卖到大地方去,却不可做这种吹敲的勾当。 末了,我还要说几句:鲁迅先生是我所佩服的。讥刺的言辞,尖锐的笔锋,精细的观察,诚可引人无限的仰慕。《呐喊》出后,虽不曾名噪天下,也名噪国中了。 他的令弟启明先生,亦为我崇拜之一人。读书之多,令人惊叹。《自己的园地》为国内文艺界一朵奇花。我尝有现代三周(还有一个周建人先生),驾乎从前三苏之慨。 不过名人名声越高,作品也越要郑重。若故意纵事吹敲或失之苛责,不免带有失却人信仰的危险。而记者先生把名人的“滥调”来充篇幅,又不免带有欺读者之嫌。冒犯,恕罪!顺祝健康。 潜·源。 一月十七日于唐山大学。 鲁迅先生的那篇《咬文嚼字》,已有两位“潜”字辈的先生看了不以为然,我猜想青年中这种意见或者还多,那么这篇文章不是“滥调”可知了,你也会说,我也会说,我说了你也同意,你说了他也说这不消说:那是滥调。鲁迅先生那两项主张,在簇新头脑的青年界中尚且如此通不过去,名为滥调,是冤枉了,名为最无聊,那更冤枉了。记者对于这项问题,是加入讨论的一人,自知态度一定不能公平,所以对于“潜”字辈的先生们的主张,虽然万分不以为然,也只得暂且从缓答辩。好在超于我们的争论点以上,还有两项更高一层的钱玄同先生的主张,站在他的地位看我们这种争论也许是无谓已极,无论谁家胜了也只赢得“不妥”二字的考语罢了。伏园附注。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日《京报副刊》。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二日北京《京报副刊》。 〔2〕指廖仲潜。 〔3〕ElizabethTolstoi英语,可译为伊丽莎白·托尔斯泰。〔4〕MaryTolstoietHildaTolstoi法语,可译为玛丽·托尔斯泰和希尔达·托尔斯泰。 〔5〕《百家姓》旧时学塾所用的识字课本。宋初人编,系将姓氏连缀为四言韵语,以便诵读。 〔6〕三苏宋代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并称。〔7〕《现代评论》综合性周刊,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创刊于北京,一九二七年七月移至上海,一九二八年底出至第八卷第二○九期停刊。主要撰稿人有胡适、王世杰、陈西滢、徐志摩等。他们原依附北洋军阀政府,后投靠国民党政权。 〔8〕《鲁迅先生》张定璜作。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六日《京报副刊》上刊登的《现代评论》第一卷第六期的预告目录中,该文排在《苦恼》和《破落户》两篇之间。但出版时并无此文。按此文后来发表#p#副标题#e#
321 0 0
鲁迅
自入华山居,关东相见疏。瓢中谁寄酒,叶上我留书。 巢鸟寒栖尽,潭泉暮冻馀。长闻得药力,此说又何如。
366 0 0
李频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392 0 0
陈子龙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299 0 0
杜甫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