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雪纷初降,重城杳未开。杂花飞烂漫,连蝶舞徘徊。 洒散千株叶,销凝九陌埃。素华凝粉署,清气绕霜台。 明觉侵窗积,寒知度塞来。谢家争拟絮,越岭误惊梅。 暗魄微茫照,严飙次第催。稍封黄竹亚,先集紫兰摧。 孙室临书幌,梁园泛酒杯。静怀琼树倚,醉忆玉山颓。 翠陌饥乌噪,苍云远雁哀。此时方夜直,想望意悠哉。
291 0 0
令狐楚
濯水经何日,随风故有人。绿衣犹偪画,丹顶尚迷真。 暗淡云沈古,青苍藓剥新。映襟知惹泪,侵鞯想萦尘。 掣曳无由睹,流传久自珍。武威应认得,牵挽几当春。
453 0 0
吴融
淑质柔情,靓妆艳笑,未容桃李争妍。红粉墙东,曾记窥宋三年。不间云朝雨暮,向西楼、南馆留连。何尝信,美景良辰,赏心乐事难全。 青门解袂,画桥回首,初沈汉佩,永断湘弦。漫写浓愁幽恨,封寄鱼笺。拟话当时旧好,问同谁、与醉尊前。除非是,明月清风,向人今夜依然。
300 0 0
贺铸
老夫卧稳朝慵起,白屋寒多暖始开。江鹳巧当幽径浴, 邻鸡还过短墙来。绣衣屡许携家酝,皂盖能忘折野梅。 戏假霜威促山简,须成一醉习池回。
292 0 0
杜甫
万里南迁客,辛勤岭路遥。溪行防水弩,野店避山魈。 瘴海须求药,贪泉莫举瓢。但能坚志义,白日甚昭昭。
411 0 0
张祜
买断一川云,团结樵歌渔笛。莫向此中轻说,污天然寒碧。 短篷穿菊更移枨,香满不须摘。搔首断霞夕影,散银原千尺。
中华文学
三月春将尽,空房妾独居。蛾眉愁自结,鬓发没情梳。 □□□□□,□□□□□。□□□□□,□□□□□。
283 0 0
冉冉花明岸,涓涓水绕山。几时抛俗事,来共白云闲。
394 0 0
温庭筠
传者不足信,见景胜如闻。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 鱼龙晴自戏,猿狖晚成群。醉酒斜阳下,离心草自薰。
388 0 0
李翱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400 0 0
李商隐
草深那可访,地久阻相传。散漫三秋雨,疏芜万里烟。 都迷采兰处,强记馆娃年。客有游吴者,临风思眇然。
406 0 0
郎士元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323 0 0
俞彦
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无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331 0 0
高适
送人归后酒醒时,睡不稳、衾翻翠缕。应将别泪洒西风,尽化作、断肠夜雨。 卸帆浦溆。一种恓惶两处。寻思却是我无情,便不解、寄将梦去。
杨无咎
绿锁窗纱梧叶底。麦秋时、晓寒慵起。宿酒厌厌,残香冉冉,浑似那时天气。 别日不堪频屈指。回头早、一年不啻。搔首无言,栏干十二,倚了又还重倚。
311 0 0
赵长卿
驾扁舟,冲剧暑。千里江上去。夜宿晨兴,一一旧时路。百年忘了旬头,被人馋破,故纸里、是争雄处。||1111怎生诉。欲待细与分疏,其如有凭据。包里生鱼,活底怎遭遇。相逢樽酒何时,征衫容易,君去也、自家须住。
326 0 0
陈亮
花树杳玲珑,渔舟处处通。醉销罗绮艳,香暖芰荷风。 野鸟翻萍绿,斜桥印水红。子猷箫管绝,谁爱碧鲜浓。
366 0 0
大约人们一遇到不大看惯的东西,总不免以为他古怪。我还记得初看见西洋人的时候,就觉得他脸太白,头发太黄,眼珠太淡,鼻梁太高。虽然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理由来,但总而言之:相貌不应该如此。至于对于中国人的脸,是毫无异议;即使有好丑之别,然而都不错的。 我们的古人,倒似乎并不放松自己中国人的相貌。周的孟轲就用眸子来判胸中的正不正,〔2〕汉朝还有《相人》〔3〕二十四卷。后来闹这玩艺儿的尤其多;分起来,可以说有两派罢: 一是从脸上看出他的智愚贤不肖;一是从脸上看出他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荣枯。于是天下纷纷,从此多事,许多人就都战战兢兢地研究自己的脸。我想,镜子的发明,恐怕这些人和小姐们是大有功劳的。不过近来前一派已经不大有人讲究,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捣鬼的都只是后一派了。 我一向只留心西洋人。留心的结果,又觉得他们的皮肤未免太粗;毫毛有白色的,也不好。皮上常有红点,即因为颜色太白之故,倒不如我们之黄。尤其不好的是红鼻子,有时简直像是将要熔化的蜡烛油,仿佛就要滴下来,使人看得栗栗危惧,也不及黄色人种的较为隐晦,也见得较为安全。总而言之:相貌还是不应该如此的。 后来,我看见西洋人所画的中国人,才知道他们对于我们的相貌也很不敬。那似乎是《天方夜谈》或者《安兑生童话》〔4〕中的插画,现在不很记得清楚了。头上戴着拖花翎的红缨帽,一条辫子在空中飞扬,朝靴的粉底非常之厚。但这些都是满洲人连累我们的。独有两眼歪斜,张嘴露齿,却是我们自己本来的相貌。不过我那时想,其实并不尽然,外国人特地要奚落我们,所以格外形容得过度了。 但此后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据研究人体的学者们说,一头附着在上颚骨上,那一头附着在下颚骨上的“咬筋”,力量是非常之大的。我们幼小时候想吃核桃,必须放在门缝里将它的壳夹碎。但在成人,只要牙齿好,那咬筋一收缩,便能咬碎一个核桃。有着这么大的力量的筋,有时竟不能收住一个并不沉重的自己的下巴,虽然正在看得出神的时候,倒也情有可原,但我总以为究竟不是十分体面的事。 日本的长谷川如是闲是善于做讽刺文字的。去年我见过他的一本随笔集,叫作《猫·狗·人》〔5〕;其中有一篇就说到中国人的脸。大意是初见中国人,即令人感到较之日本人或西洋人,脸上总欠缺着一点什么。久而久之,看惯了,便觉得这样已经尽够,并不缺少东西;倒是看得西洋人之流的脸上,多余着一点什么。这多余着的东西,他就给它一个不大高妙的名目:兽性。中国人的脸上没有这个,是人,则加上多余的东西,即成了下列的算式: 人+兽性=西洋人 他借了称赞中国人,贬斥西洋人,来讥刺日本人的目的,这样就达到了,自然不必再说这兽性的不见于中国人的脸上,是本来没有的呢,还是现在已经消除。如果是后来消除的,那么,是渐渐净尽而只剩了人性的呢,还是不过渐渐成了驯顺。 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人不过是人,不再夹杂着别的东西,当然再好没有了。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 人+家畜性=某一种人中国人的脸上真可有兽性的记号的疑案,暂且中止讨论罢。我只要说近来却在中国人所理想的古今人的脸上,看见了两种多余。一到广州,我觉得比我所从来的厦门丰富得多的,是电影,而且大半是“国片”,有古装的,有时装的。因为电影是“艺术”,所以电影艺术家便将这两种多余加上去了。 古装的电影也可以说是好看,那好看不下于看戏;至少,决不至于有大锣大鼓将人的耳朵震聋。在“银幕”上,则有身穿不知何时何代的衣服的人物,缓慢地动作;脸正如古人一般死,因为要显得活,便只好加上些旧式戏子的昏庸。 时装人物的脸,只要见过清朝光绪年间上海的吴友如的《画报》〔6〕的,便会觉得神态非常相像。《画报》所画的大抵不是流氓拆梢〔7〕,便是妓女吃醋,所以脸相都狡猾。这精神似乎至今不变,国产影片中的人物,虽是作者以为善人杰士者,眉宇间也总带些上海洋场式的狡猾。可见不如此,是连善人杰士也做不成的。 听说,国产影片之所以多,是因为华侨欢迎,能够获利,每一新片到,老的便带了孩子去指点给他们看道:“看哪,我们的祖国的人们是这样的。”在广州似乎也受欢迎,日夜四场,我常见看客坐得满满。 广州现在也如上海一样,正在这样地修养他们的趣味。可惜电影一开演,电灯一定熄灭,我不能看见人们的下巴。 四月六日。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十一、二十二期合刊。 〔2〕《孟子·离娄》有如下的话:“孟子曰:存乎人者,莫#p#副标题#e#
390 0 0
鲁迅
卉醴陀花物外香,清浓标格胜椒浆。 我来尚有钧天会,犹得金尊半日尝。
471 0 0
郑畋
凤楼高映绿阴阴,凝重多含雨露深。 莫谓一枝柔软力,几曾牵破别离心。 馆娃宫畔响廊前,依托吴王养翠烟。 剑去国亡台殿毁,却随红树噪秋蝉。 秾低似中陶潜酒,软极如伤宋玉风。 多谢将军绕营种,翠中闲卓战旗红。 高僧爱惜遮江寺,游子伤残露野桥。 争似著行垂上苑,碧桃红杏对摇摇。
491 0 0
齐己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