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官闲不计程,遍上南朝寺。
368 0 0
刘禹锡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328 0 0
李白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330 0 0
孟浩然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339 0 0
苏轼
华省支残俸,寒蔬办祭稀。安坟对白阁,买石折朱衣。 蜀客弹琴哭,江鸥入宅飞。帆吹佳句远,不独遍王畿。
422 0 0
李洞
青云玉树南薰扇。京华地、别是潇湘图展。茉莉芰荷香,拍满笙萧院。雪藕盈盈歌袅处,早已带、秋声凄怨。堪叹。把时光轻靠,冰山一片。 从古幻境如轮,问铜驼、应是多番曾见。谁把笛吹凉,总是腔新换。水枕风船空入梦,但极目、波流云远。消黯。更华林蝉咽,系人肠断。
陈著
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 美国有一首流传已久的诗:“在田纳西放一只坛子,原野上的一切将绕此重新展开。”这,无疑是将人的影响置於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为自己加上了无上的尊冕。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很多,只有在一开始便小心翼翼,不误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於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於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人会不会有一天像古龙所描述的盖世英雄,“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 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於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於“横柯上蔽,在昼犹昏�r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於世界。 很喜欢陆放翁一句词:“沙鸥相对不惊飞。”这固然是说人要少机心,但人若能对环境毫无机心,不事窥看,自然想必也可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了。
346 0 0
小文
红花半落燕于飞,同客长安今独归。 一纸乡书报兄弟,还家羞著别时衣。
410 0 0
许浑
一朝入紫宫,万古遗芳尘。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
387 0 0
中华文学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顾己诚虚薄,空惭亿兆人。
324 0 0
佚名
挺质本轩皇,申威振远方。机张惊雉雊,玉彩耀星芒。 高鸟行应尽,清猿坐见伤。苏秦六百步,持此说韩王。
363 0 0
李峤
离别那逢秋气悲,东林更作上方期。共知客路浮云外, 暂爱僧房坠叶时。长江九派人归少,寒岭千重雁度迟。 借问浔阳在何处,每看潮落一相思。
548 0 0
皇甫冉
佳人鬓发,几回涂抹共婵娟。又何止三千。拟待盈盈宝鉴,多少绮罗筵。恨妖B635怪事,长夜中天。 中河影圆。清泪落尊前。舞罢霓裳初服。肯为人妍。□□□□,算惟有、蕊宫天上仙。缑山鹤,亦欲蹁跹。
318 0 0
半波风雨半波晴,渔曲飘秋野调清。 各样莲船逗村去,笠檐蓑袂有残声。
417 0 0
陆龟蒙
野情专易外,一室向青山。业就三编绝,心通万事闲。 莺稀春木上,草遍暮阶间。莫道归繻在,来时弃故关。
308 0 0
閤中同直前春事,船里相逢昨日情。分袂二年劳梦寐, 并床三宿话平生。紫微北畔辞宫阙,沧海西头对郡城。 聚散穷通何足道,醉来一曲放歌行。
404 0 0
白居易
竹鞋葵扇白绡巾,林野为家云是身。山寺每游多寄宿, 都城暂出即经旬。汉容黄绮为逋客,尧放巢由作外臣。 昨日制书临郡县,不该愚谷醉乡人。
449 0 0
【定风波】 长夜崎岖梦半残, 斑驳雨砸落秋意。 夜夜梦更梦迭梦, 思量,最近也新来不做。 如今葬花又何人,知谁? 花落成丘无人惜。 年年花开花落花,管它! 莫叫光阴听话移!
373 0 0
吴昌澡
书意诗情不偶然,苦云梦想在林泉。愿为愚谷烟霞侣, 思结空门香火缘。每愧尚书情眷眷,自怜居士病绵绵。 不知待得心期否,老校于君六七年。
424 0 0
爱尔似龙媒,翩翩千里回。书从外氏学,竹自晋时栽。 拥棹逢鸥舞,凭阑见雨来。上堂多庆乐,不醉莫停杯。
384 0 0
卢纶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