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其一】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429 0 0
李益
五年一巡狩,西幸过东畿。周国易居守,周人多怨思。 君王敷惠政,程作贵从时。大厦非一木,沉沉临九逵。 庆云宿飞栋,嘉树罗青墀。疏屏宜朝享,方塘堪水嬉。 云中仰华盖,桁下望春旗。天意知如此,星言归洛师。
364 0 0
储光羲
春雷醉别镜湖边,官显才狂正少年。 红烛满汀歌舞散,美人迎上木兰船。
515 0 0
张蠙
夹道传呼翊翠虬,天回日转御芳洲。青潭晓霭笼仙跸, 红屿晴花隔彩旒。香溢金杯环广坐,声传妓舸匝中流。 群臣相庆嘉鱼乐,共哂横汾歌吹秋。
383 0 0
徐彦伯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307 0 0
岑参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427 0 0
白居易
346 0 0
尽瘁年将久,公今始暂闲。事随忧共减,诗与酒俱还。 放意机衡外,收身矢石间。秋台风日迥,正好看前山。
360 0 0
韩愈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 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
368 0 0
韦应物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380 0 0
温庭筠
这一瞬息的展雾---是山雾是台幕这一转瞬的沉闷,是云蒸,是人生? 那分明是山,水,田,庐,又分明是悲,欢,喜,怒,啊,这眼前刹那间开朗,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
556 0 0
徐志摩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339 0 0
黄庚
婆娑只三尺,移来白云径。亭亭向空意,已解凌辽夐。 叶健似虬须,枝脆如鹤胫。清音犹未成,绀彩空不定。 阴圆小芝盖,鳞涩修荷柄。先愁被鷃抢,预恐遭蜗病。 结根幸得地,且免离离映。磥砢不难遇,在保晚成性。 一日造明堂,为君当毕命。
384 0 0
皮日休
昨醉君家酒。从今十万八千场,未收老友。人道水仙标格俊,不许梅花殿后。但赢得、一年年瘦。迤逦聚星楼上雪,待天风、浩荡重携手。酌君酒,献君寿。 年前春入燕台柳。看联翩、四辈金鞭,长楸承受。岂有中朝瓯覆久,更落闽山海口。端自有、玉堂金斗。我喜明年申又酉,但乞浆、所得皆醇酎。拚醉里,送行昼。
350 0 0
刘辰翁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1]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2]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3]
387 0 0
诗经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381 0 0
苏轼
分曹幸同简,联骑方惬素。还从广陌归,不觉青山暮。 翻翻鸟未没,杳杳钟犹度。寻草远无人,望山多枉路。 聊参世士迹,尝得静者顾。出入虽见牵,忘身缘所晤。
409 0 0
草满中庭苔满墙,雨潇潇风送幽窗,此凄凉外怎不凄凉?无限心机,多病相妨。玉笋重弹孤凤凰,一蓦来地远山长。杯深蘸甲润鹅黄,今夜醺醺,有个商量。 【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和愁。百尽虾须在玉钩,琼窗春暖双蛾皱。回首头边,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逆流。 【木兰花慢】爱幽花带露,凝晓色淡秋塘。恨太华峰高,庐山社远,尘世相妨。谁争半溪佳景?且闲将华发照沧浪。羡煞风流公子,一生何限清香?仙家幽野水云乡,高韵却浓妆,看脉脉盈荷觞。明日醒来,华信新声,付与秋娘。 【得胜乐】红日晚,夕阳犹在,碧水共长天一色,雁儿呀、呀、呀,外,雁儿却怎生不带将一个家字儿来。 【惜芳春】绿柳长亭晚,珠帘卷暮寒。闷对东风掩泪眼,桃花谢,杏花残。人未还,盼雕鞍和月凭栏杆。
313 0 0
中华文学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2〕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3〕投稿之后,由蔡孑民〔4〕先生或陈独秀〔5〕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6〕,“她”字和“牠”字的创造〔7〕,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8〕,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9〕,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10〕。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11〕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12〕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八月一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第三期。 〔2〕半农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等。他曾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新文学运动初期重要作家之一。后留学法国,研究语音学。著有《半农杂文》、诗集《扬鞭集》以及《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 〔3〕《新青年》综合性月刊,“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迁至北京。从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参加编辑工作。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 〔4〕蔡孑民(1868—1940)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的创始人之一,后又参加同盟会,民国成立后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五四”时期赞成和支持新文化运动。 〔5〕陈独秀(1880—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原为北京大学教授,《新#p#副标题#e#
351 0 0
鲁迅
漠漠复霏霏,为君垣上衣。昭阳辇下草,应笑此生非。 掩蔼青春去,苍茫白露稀。犹胜萍逐水,流浪不相依。
371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