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止日萧条,庭前唯药苗。身闲眠自久,眼荖视还遥。 檐燕酬莺语,邻花杂絮飘。客来无酒饮,搔首掷空瓢。
469 0 0
姚合
令节颁龙镜,仙辉下凤台。含灵万象入,写照百花开。 色与皇明散,光随圣泽来。妍媸冰鉴里,从此愧非才。
309 0 0
中华文学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 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 勿轻用,将何如,愿赐东西府御史,愿颁左右台起居。 搦管趋入黄金阙,抽毫立在白玉除。臣有奸邪正衙奏, 君有动言直笔书。起居郎,侍御史,尔知紫毫不易致。 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慎勿空将弹失仪, 慎勿空将录制词。
421 0 0
白居易
清友。君芳右。万缟纷披兹独秀。天寒月薄黄昏后。缟袂亭亭招手。故山千树连云岫。借问如今安否。
326 0 0
同居洛阳陌,经日懒相求。及尔江湖去,言别怅悠悠。 楚云眇羁翼,海月倦行舟。爱而不可见,徒嗟芳岁流。
329 0 0
张说
又是春残去。倚东风、寒云淡日,堕红飘絮。燕社鸿秋人不问,尽管吴笙越鼓。但短发、星星无数。万事惟消彭泽醉,也何妨、袖卷长沙舞。身与世,只如许。 阑干拍手闲情绪。便明朝、苍烟白鹭,北山南浦。笑指午桥桥畔路,帘幕深深院宇。尚趁得、柳烟花雾。我亦故山猿鹤怨,问何时、归棹双溪渚。歌一曲,恨千缕。
500 0 0
王之道
(古有惑王,用奸臣以虐外,宠妖女以乱内,内外用乱, 至于崩亡,故为《至惑》之诗二章六韵二十句) 贤圣为上兮,必俭约戒身,鉴察化人,所以保福也。 如何不思,荒恣是为?上下隔塞,人神怨奰; 敖恶无厌,不畏颠坠。 圣贤为上兮,必用贤正,黜奸佞之臣,所以长久也。 如何反是,以为乱矣?宠邪信惑,近佞好谀;废嫡立庶, 忍为祸谟。
409 0 0
元结
窗外寒鸡天欲曙,香印成灰,坐起浑无绪。 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屏上罗衣闲绣缕,一晌关情,忆遍江南路。 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情处。 萧索清秋珠泪坠,枕簟微凉,展转浑无寐。 残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练天如水¤ 阶下寒声啼络纬,庭树金风,悄悄重门闭。 可惜旧欢携手地,思量一夕成憔悴。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醉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323 0 0
冯延巳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 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
347 0 0
春城带病别,秋塞见除书。况是神仙吏,仍非尘土居。 河风吹鸟迥,岳雨滴桐疏。坐阁驰思夕,沙东凉月虚。
384 0 0
凫鹥踏波舞,树色接横塘。远近蘼芜绿,吴宫总夕阳。
416 0 0
储后望崇,元良寄切。寝门是仰,驰道不绝。 仙袂云会,灵旗电晰。煌煌而来,礼物攸设。
388 0 0
佚名
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城边杨柳向娇晚, 门前沟水波粼粼。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鲛绡破春碧。抱月飘烟一尺腰, 麝脐龙髓怜娇娆,秋罗拂水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鸂鶒交交塘水满,绿芒如粟莲茎短。一夜西风送雨来, 粉痕零落愁红浅。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 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清光圆。
444 0 0
温庭筠
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烧书灭国无暇日, 铸剑佩玦惟将军。玉坛设醮思冲天,一世二世当万年。 烧丹未得不死药,拏舟海上寻神仙。鲸鱼张鬣海波沸, 耕人半作征人鬼。雄豪气猛如焰烟,无人为决天河水。 谁最苦兮谁最苦,报人义士深相许。渐离击筑荆卿歌, 荆卿把酒燕丹语。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 天授秦封祚未移,衮龙衣点荆卿血。朱旗卓地白虎死, 汉皇知是真天子。
442 0 0
李贺
南朝分古郡,山水似湘东。堤月吴风在,湔裾楚客同。 桂寒初结旆,蘋小欲成丛。时晦佳游促,高歌听未终。
402 0 0
皎然
昨与美人对尊酒,朱颜如花腰似柳。今与美人倾一杯, 秋风飒飒头上来。年光似水向东去,两鬓不禁白日催。 东邻起楼高百尺,璇题照日光相射。珠翠无非二八人, 盘筵何啻三千客。邻家儒者方下帷,夜诵古书朝忍饥。 身年三十未入仕,仰望东邻安可期。一朝逸翮乘风势, 金榜高张登上第。春闱未了冬登科,九万抟风谁与继。 不逾十稔居台衡,门前车马纷纵横。人人仰望在何处, 造化笔头云雨生。东邻高楼色未改,主人云亡息犹在。 金玉车马一不存,朱门更有何人待。墙垣反锁长安春, 楼台渐渐属西邻。松篁薄暮亦栖鸟,桃李无情还笑人。 忆昔东邻宅初构,云甍彩栋皆非旧。玳瑁筵前翡翠栖, 芙蓉池上鸳鸯斗。日往月来凡几秋,一衰一盛何悠悠。 但教帝里笙歌在,池上年年醉五侯。
443 0 0
【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495 0 0
刘禹锡
昔日炎炎徒自知,今无烽灶欲何为。 可怜国柄全无用,曾见家人下第时。
312 0 0
【满庭芳】 咏茶 雅燕飞觞, 清谈挥麈, 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 初破缕金团。 外炉烟自动, 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涛起,香生玉乳, 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 双擎翠袖, 稳步红莲。 座中客翻愁, 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 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馀欢未尽, 欲去且留连。
509 0 0
米芾
陈衡哲女士来信: 志摩:到京后尚不曾以只字奉助,惭愧得很。但你们的副刊真不错,我读了叔本华的《妇女论》,张陈两先生的苏俄论辩,以及你和孟和先生的论自杀,都感觉到一种激刺,觉得非也说两句话不行。这三个题目岂不都是很值得讨论的吗?但苏俄及妇女论的两个题目太大了;虽然他们都在逼着我讲话,但我却尚只得忍耐着。现在且抄一首关于自杀的旧作给你和副刊的读者看看。你我当记得,叔永的兄弟任季彭,是为袁世凯要作皇帝,投入西湖的葛洪井而死的。这首诗是我对于这件事的一点意见;这个意思至今还不曾改变。请你注意,我的着眼处,乃在自杀的愿念;因为自杀的愿念,未必定等于自杀的行为。比如无此愿念而愿效此行为,则结果便不免要如钱牧斋的闹笑话;有此愿念而暂时无此行为,则结果即不能杀身成仁,至少也能增加不少无畏的精神,至少可以不怕死。此意不知你与孟和先生以为何如?原诗附后。衡哲谨白吾闻任子,愤世自裁。任子如未死,今日此生当属谁?浏阳谭子昔有言:“吾死者屡今幸存,此生不应复我有。”生非我有无我相,何汤不赴火不走?呜唿!自杀之行不足羡,自杀之愿乃可念:譬如人人皆能怀愿如任子,世又安有畏葸之细士? 我不很明白陈女士这里“自杀的愿念”的意义。乡下人家的养媳妇叫婆婆咒了一顿就想跳河死去;这算不算自杀的愿念?做生意破了産没面目见人想服毒自尽;这是不是自杀的愿念?有印度人赤着身子去喂恒河里的鳄鱼;有在普渡山捨身岩上跳下去粉身碎骨的;有跟着皇帝死为了丈夫死的各种尽忠与殉节;有文学里维特的自杀 ;奥赛洛误杀了玳思玳蒙娜的自杀,露米欧殉情的自杀,玖丽亚从棺材里醒过来后的自杀⋯⋯如其自杀的意义只是自动的生命的捨弃,那上面约举的各种全是自杀,从养媳妇跳河起到玖丽亚服毒止,全是的。但这中间的分别多大:乡下死了一个养媳妇我们至多觉着她死得可怜,或是我们听得某处出了节烈,我们不仅觉得怜,并且觉得愤:“呒,礼教又吃了一条命!”但我们在莎士比亚戏里看到玖丽亚的自杀或是在葛德的小说里看到维特的自杀,我们受感动(天生永远不会受感动的人那就没法想,而且这类快活人世上也不少!)的部分不是我们浮面的情感,更不是我们的理智,而是我们轻易不露面的一点子性灵。在这种境地一切纯理的准绳与判断完全失却了效用,像山脚下的矮树永远够不到山顶上吞吐的白云。玖丽亚也许痴。但她不得不死,假如玖丽亚从棺材里醒回来见露米欧毒死在她的身旁她要是爬了起来回家另听父母替她择配去,你看客答应不答应?虽则你明知道(在想象中)那样可爱一个女孩白白死了是怪可惜的——社会的损失!再比如维特也许傻,真傻,但他,缚住在他的热情的逻辑内,也不得不死,假如维特是孟和先生理想的合理的爱者而不是葛德把他写成那样热情的爱者,他在得到了夏洛德真爱他的凭据(一度亲吻)以后,就该堂皇的要求她的丈夫正式离婚,或是想法叫夏洛德跟他私奔,成全她们俩在地面上的恋爱——你答应不答应?办法当然是办法,但维特却不成“维特”丁,葛德那本小书,假如换一个更“合理”的结局,我们可以断言,当年就不会轰动全欧,此时也决不会牢牢的留传在人的记忆中了。 所以自杀照我看是决不可以一概论的,虽则它那行为结果只是断绝一个身体的生命。自杀的动机与性质太不同了,有的是完全愚暗,有的是部分思想不清,有的是纯感情作用,有的殉教,有的殉礼,有的殉懦怯,有的殉主义。有的我们绝对鄙薄,有的我们怜悯,有的使我们悲愤,有的使我们崇拜。有的连累自杀者的家庭或社会;有的形成人类永久的灵感。“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这一句话概括尽了。 但是我们还不曾讨论出我们应得拿什么标准去评判自杀。陶孟和先生似乎主张以自杀能否感化社会为标准( 消极的自杀当然是单纯懦怯,不成问题)。陈衡哲女士似乎主张自杀的发愿或发心在当事人有提高品格的影响。我答陶先生的话是社会是根本不能感化的,圣人早已死完了,我们活着都无能为力。何况断气以后,陶先生的话对的。陈女士的发愿说亦似不尽然。你说曾经想自杀而不能实行的人,就会比从没有想过自杀的人不怕死,更有胆量?我说不敢肯定这一说。就说我自己,并且我想在这时代十个里至少九个半的青年,曾经不但想而且实际准备过自杀,还不止一次;但却不敢自信我们因此就在道德上升了格。不再是“畏葸的细士”。不,我想单这发愿是不够的,并且我们还得看为什么发愿。要不然乡下养媳妇几乎没有不想寻死过的,这也是发愿,可有什么价值?反面说,玖丽亚与维特事前并不存心死,他们都要认真的活,但他们所处的境地连着他们特有的思想的逻辑逼迫他们最后的舍生,他们也就不沾恋,我们旁观人感受的是一种纯精神性的感奋,道德性的你也可以说,但在这里你就说不上发愿不发愿。热恋中人思想的逻辑是最简单不过的:我到生命里来求爱,现在我在某人身上发见了一生的大愿,但为某种不可克胜的阻力我不能在活着时实现我的心愿,因此我勉强活着是痛苦,不如到死的境界里去求平安,我就自杀吧。他#p#副标题#e#
407 0 0
徐志摩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