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

分享 /

更多评论

推荐

送淡公

燕本冰雪骨,越淡莲花风。五言双宝刀,联响高飞鸿。 翰苑钱舍人,诗韵铿雷公。识本未识淡,仰咏嗟无穷。 清恨生物表,郎玉倾梦中。常于冷竹坐,相语道意冲。 嵩洛兴不薄,稽江事难同。明年若不来,我作黄蒿翁。 何以兀其心,为君学虚空。 坐爱青草上,意含沧海滨。渺渺独见水,悠悠不问人。 镜浪洗手绿,剡花入心春。虽然防外触,无奈饶衣新。 行当译文字,慰此吟殷勤。 铜斗饮江酒,手拍铜斗歌。侬是拍浪儿,饮则拜浪婆。 脚踏小船头,独速舞短蓑。笑伊渔阳操,空恃文章多。 闲倚青竹竿,白日奈我何。 短蓑不怕雨,白鹭相争飞。短楫画菰蒲,斗作豪横归。 笑伊水健儿,浪战求光辉。不如竹枝弓,射鸭无是非。 射鸭复射鸭,鸭惊菰蒲头。鸳鸯亦零落,彩色难相求。 侬是清浪儿,每踏清浪游。笑伊乡贡郎,踏土称风流。 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 师得天文章,所以相知怀。数年伊雒同,一旦江湖乖。 江湖有故庄,小女啼喈喈。我忧未相识,乳养难和谐。 幸以片佛衣,诱之令看斋。斋中百福言,催促西归来。 伊洛气味薄,江湖文章多。坐缘江湖岸,意识鲜明波。 铜斗短蓑行,新章其奈何。兹焉激切句,非是等闲歌。 制之附驿回,勿使馀风讹。都城第一寺,昭成屹嵯峨。 为师书广壁,仰咏时经过。徘徊相思心,老泪双滂沱。 江南邑中寺,平地生胜山。开元吴语僧,律韵高且闲。 妙药溪岸平,桂榜往复还。树石相斗生,红绿各异颜。 风味我遥忆,新奇师独攀。 报恩兼报德,寺与山争鲜。橙橘金盖槛,竹蕉绿凝禅。 经章音韵细,风磬清泠翩。离肠绕师足,旧忆随路延。 不知几千尺,至死方绵绵。 乡在越镜中,分明见归心。镜芳步步绿,镜水日日深。 异刹碧天上,古香清桂岑。朗约徒在昔,章句忽盈今。 幸因西飞叶,书作东风吟。落我病枕上,慰此浮恨侵。 牵师袈裟别,师断袈裟归。问师何苦去,感吃言语稀。 意恐被诗饿,欲住将底依。卢殷刘言史,饿死君已噫。 不忍见别君,哭君他是非。 诗人苦为诗,不如脱空飞。一生空鷕气,非谏复非讥。 脱枯挂寒枝,弃如一唾微。一步一步乞,半片半片衣。 倚诗为活计,从古多无肥。诗饥老不怨,劳师泪霏霏。

 360   0  0

孟郊

清明时节

孟弧 清明时节,是扫墓的时节,有的要进关内来祭祖〔2〕,有的是到陕西去上坟〔3〕,或则激论沸天,或则欢声动地,真好像上坟可以亡国,也可以救国似的。 坟有这么大关系,那么,掘坟当然是要不得的了。〔4〕元朝的国师八合思巴〔5〕罢,他就深相信掘坟的利害。他掘开宋陵,要把人骨和猪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后来幸而给一位义士盗走了,没有达到目的,然而宋朝还是亡。曹操〔6〕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他的儿子却做了皇帝,自己竟被谥为“武帝”,好不威风。这样看来,死人的安危,和生人的祸福,又仿佛没有关系似的。相传曹操怕死后被人掘坟,造了七十二疑冢〔7〕,令人无从下手。于是后之诗人〔8〕曰:“遍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于是后之论者〔9〕又曰:阿瞒老奸巨猾,安知其尸实不在此七十二冢之内乎。真是没有法子想。 阿瞒虽是老奸巨猾,我想,疑冢之流倒未必安排的,不过古来的冢墓,却大抵被发掘者居多,冢中人的主名,的确者也很少,洛阳邙山〔10〕,清末掘墓者极多,虽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块志石〔11〕和凌乱的陶器,大约并非原没有贵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经有人掘过,拿走了,什么时候呢,无从知道。总之是葬后以至清末的偷掘那一天之间罢。 至于墓中人究竟是什么人,非掘后往往不知道。即使有相传的主名的,也大抵靠不住。中国人一向喜欢造些和大人物相关的名胜,石门有“子路止宿处”〔12〕,泰山上有“孔子小天下处”〔13〕;一个小山洞,是埋着大禹〔14〕,几堆大土堆,便葬着文武和周公〔15〕。 如果扫墓的确可以救国,那么,扫就要扫得真确,要扫文武周公的陵,不要扫着别人的土包子,还得查考自己是否周朝的子孙。于是乎要有考古的工作,就是掘开坟来,看看有无葬着文王武王周公旦的证据,如果有遗骨,还可照《洗冤录》〔16〕的方法来滴血。但是,这又和扫墓救国说相反,很伤孝子顺孙的心了。不得已,就只好闭了眼睛,硬着头皮,乱拜一阵。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17〕单是扫墓救国术没有灵验,还不过是一个小笑话而已。 四月二十六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中华日报·动向》。 〔2〕进关内来祭祖一九三四年四月四日《大晚报》载: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要求在清明节入关祭扫清代皇帝的坟墓。此事在当时曾引起人们的愤慨。 〔3〕到陕西去上坟一九三四年四月七日《申报》载:清明节时,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同西安军政要人及各界代表前往陕西咸阳、兴平祭扫周文王、汉武帝等陵墓,“民众参观者人山人海,道为之塞,……诚可说是民族扫墓也。” 〔4〕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戴季陶在西安致电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行政院院长汪精卫等,以“培植民德”为由,反对“研究国学科学诸家,……发掘古墓,寻取学术材料”,要求政府“通令全国,凡一切公然发墓取物者,无论何种理由,一律依刑律专条严办。”当时曾遭到学术界的强烈反对。 〔5〕八合思巴(1235—1280)即八思巴,本名罗卓坚参,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专区萨迦)人。佛教高僧。元中统元年(1260)封为“国师”。按发掘宋陵的是元代江南释教总统(佛教首领)杨琏真迦,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发宋陵寝》记:元至元十五年(1278)十二月,杨琏真伽率徒役在浙江绍兴等地发掘宋代诸皇陵墓,“至断残支体,攫珠襦玉柙,焚其胔,弃骨草莽间”;并下令“裒陵骨,杂置牛马枯骼中,筑一塔压之,名曰镇南。”当时有儒生唐珏、林德阳分别收拾埋藏宋帝遗骸,被称为“义士”。〔6〕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关于设“摸金校尉”事,见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躶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7〕曹操造七十二墓事,见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疑冢也。” 〔8〕后之诗人指宋代俞应符。他在咏曹操诗中说:“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垅。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载《南村辍耕录·疑冢》) 〔9〕后之论者指明代王士性,他在《豫志》中说:“余谓以操之多智,即七十二冢中,操尸犹不在也。” 〔10〕邙山在河南洛阳城北,东汉至唐宋等朝的王侯公卿多葬在那里。这些坟墓历代被人屡次发掘,晋代张载《七哀诗》就说到:“北邙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杯,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11〕志石古代放在墓#p#副标题#e#

 353   0  0

鲁迅

小文

中华文学苑(artype.cn)简称《华文苑》是专为广大国学爱好者,书画爱好者、国漫爱好者、设计师等提供学习、进步、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 欢迎愿为国粹,国漫,国风作出贡献的爱好者,来平台进行宣传,交流, 《华文苑》愿与您共同成长、进步! 《华文苑》愿竭尽所能为广大爱好者提供公平,文明,舒适及易于成长,进步的的平台,愿广大爱好者不吝赐教,能提供宝贵建议及思路,这也将时我们发展方向的宝贵指引! 我们的主旨是:传承国学,弘扬国粹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   维家  |   风淋室 >  |   明星排行  |   建筑规范文档  |   惠州保安公司  |   环保空调  |   咒术回战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

加入华文苑qq群

Android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