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壁暖悠悠,罗帏寒寂寂。斜照碧山图,松间一片石。
353 0 0
王建
妾生兮不辰,盛年兮逢屯。寒暑兮心结,夙夜兮眉颦。 循环兮不息,如彼兮车轮。车轮兮可歇,妾心兮焉伸。 杂沓兮无绪,如彼兮丝棼。丝棼兮可理,妾心兮焉分。 空闺兮岑寂,妆阁兮生尘。萱草兮徒树,兹忧兮岂泯。 幸逢兮君子,许结兮殷勤。分香兮剪发,赠玉兮共珍。 指天兮结誓,愿为兮一身。所遭兮多舛,玉体兮难亲。 损餐兮减寝,带缓兮罗裙。菱鉴兮慵启,博炉兮焉熏。 整袜兮欲举,塞路兮荆榛。逢人兮欲语,鞈匝兮顽嚚。 烦冤兮凭胸,何时兮可论。愿君兮见察,妾死兮何瞋.
347 0 0
中华文学
景物皆难驻,伤春复怨秋。旋书红叶落,拟画碧云收。
409 0 0
司空图
师克由来在协和,萧王兵马固无多。 谁知大敌昆阳败,却笑前朝困楚歌。
382 0 0
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试为连州吟,泪下不可禁。 连山何连连,连天碧岑岑。哀猿哭花死,子规裂客心。 兰芷结新佩,潇湘遗旧音。怨声能翦弦,坐抚零落琴。 羽翼不自有,相追力难任。唯凭方寸灵,独夜万里寻。 方寻魂飘飖,南梦山岖嶔。仿佛惊魍魉,悉窣闻枫林。 正直被放者,鬼魅无所侵。贤人多安排,俗士多虚钦。 孤怀吐明月,众毁铄黄金。愿君保玄曜,壮志无自沉。 朝亦连州吟,暮亦连州吟。连州果有信,一纸万里心。 开缄白云断,明月堕衣襟。南风嘶舜琯,苦竹动猿音。 万里愁一色,潇湘雨淫淫。两剑忽相触,双蛟恣浮沉。 斗水正回斡,倒流安可禁。空愁江海信,惊浪隔相寻。
355 0 0
孟郊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 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沈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不逢萧史休回首, 莫见洪崖又拍肩。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玉轮顾兔初生魄, 铁网珊瑚未有枝。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366 0 0
李商隐
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湲。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茅舍半欹风雨横,荒径晚,乱榛菅。 强扶衰病上巉巅。水云闲。伴跻攀。湖海苍茫,千里在吴关。漫有一杯聊自醉,休更问,鬓毛斑。
361 0 0
叶梦得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310 0 0
杨无咎
一官何幸得同时,十载无媒独见遗。 今日不论腰下组,请君看取鬓边丝。
479 0 0
包佶
霜落江始寒,枫叶绿未脱。客行悲清秋,永路苦不达。 沧波眇川汜,白日隐天末。停棹依林峦,惊猿相叫聒。 夜分河汉转,起视溟涨阔。凉风何萧萧,流水鸣活活。 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兰交空怀思,琼树讵解渴。 勖哉沧洲心,岁晚庶不夺。幽赏颇自得,兴远与谁豁。
287 0 0
李白
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 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
346 0 0
韦应物
珍重王光嗣,交情尚在不。芜城连宅住,楚塞并车游。 别后官三改,年来岁六周。银钩无一字,何以缓离愁。
352 0 0
种竹爱庭际,亦以资玩赏。穷秋雨萧条,但见墙垣长。 宣尼高数仞,固应非土壤。
354 0 0
姚合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283 0 0
苏轼
【蜨蝶行】 蜨蝶之遨游东园[1], 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2], 接我苜蓿间[3]。 持之我入紫深宫中[4], 行缠之傅欂护间[5]。 雀来燕[6]。 燕子见衔脯来, 摇头鼓翼何轩奴轩[7]。
395 0 0
两汉乐府
二水中分,三山半落。风云气象通寥廓。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 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
318 0 0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437 0 0
朝看法云散,知有至人还。送客临伊水,行车出故关。 天花满南国,精舍在空山。虽复时来去,中心长日闲。
299 0 0
储光羲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
佚名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329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