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忆故人,长教山月待。今宵故人至,山月知何在。
399 0 0
皎然
牡丹已过酴醿谢,飞尽繁花。浓翠啼鸦。绿水桥边卖酒家。 年时携手寻春去,满引流霞。往事堪嗟。犹喜潘郎鬓未华。
352 0 0
赵长卿
为郡久无补,越乡空复深。苟能秉素节,安用叨华簪。 却步园畦里,追吾野逸心。形骸拘俗吏,光景赖闲林。 内讼诚知止,外言犹匪忱。成蹊谢李径,卫足感葵阴。 荣达岂不伟,孤生非所任。江城何寂历,秋树亦萧森。 下有北流水,上有南飞禽。我愿从归翼,无然坐自沉。
313 0 0
张九龄
暮峰和玉垒,回望不通秦。更问蜀城路,但逢巴语人。 石林莺啭晓,板屋月明春。若访严夫子,无嫌卜肆贫。
中华文学
寒日蒿上明,凄凄郭东路。素车谁家子,丹旐引将去。 原下荆棘丛,丛边有新墓。人间痛伤别,此是长别处。 旷野多萧条,青松白杨树。
393 0 0
六岁蜀城守,千茎蓬鬓丝。忧心不自遣,骨肉又伤离。 楚峡饶云雨,巴江足梦思。殷勤孔北海,时节易流移。
389 0 0
武元衡
天上高名世上身,垂纶何不驾蒲轮。一朝卿相俱前席, 千古篇章冠后人。稽岭不归空挂梦,吴宫相值欲沾巾。 吾王若致升平化,可独成周只渭滨。
404 0 0
罗邺
玉立风尘。光动黄银。便谈文、也到夜分。无人烛下,壁上传神。记老婆心,寒士语,道人身。 极意形容,下语难亲。更万分、无一分真。醉翁去后,往往愁人。愿滴山泉,衔丘冢,化龙云。
354 0 0
刘辰翁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东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1] 此诗一作: 芙蓉娇绿波,桃李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互相失。 讵知凌寒松,千载长守一。
429 0 0
李白
陇头梅半吐。江南岁将暮。闲窗尽日将愁度。黄昏愁更苦。 归期望断,双鱼尺素。念嘶骑、今到何处。残灯背壁三更鼓。斜风吹细雨。
447 0 0
袁去华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一岭桃花红锦黦, 半溪山水碧罗新。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419 0 0
杜牧
隐隐聚若雷,噆肤不知足。皇天若不平,微物教食肉。 贫士无绛纱,忍苦卧茅屋。何事觅膏腴,腹无太仓粟。
424 0 0
皮日休
岘山自高水自绿,后辈词人心眼俗。 鹿门才子不再生,怪景幽奇无管属。
422 0 0
施肩吾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 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320 0 0
岑参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382 0 0
张先
一到凉泉未拟归,迸珠喷玉落阶墀。几多僧只因泉在, 无限松如泼墨为。云堑含香啼鸟细,茗瓯擎乳落花迟。 青山看著不可上,多病多慵争奈伊。
435 0 0
贯休
草堂近少室,夜静闻风松。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 九月山叶赤,谿云淡秋容。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 尚子不可见,蒋生难再逢。胜惬只自知,佳趣为谁浓。 昨诣山僧期,上到天坛东。向下望雷雨,云间见回龙。 夕与人群疏,转爱丘壑中。心澹水木会,兴幽鱼鸟通。 稀微了自释,出处乃不同。况本无宦情,誓将依道风。
376 0 0
金风荡天地,关西群木凋。早霜鸡喔喔,残月马萧萧。 紫陌秦山近,青枫楚树遥。还同长卿志,题字满河桥。
368 0 0
许浑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541 0 0
刘禹锡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458 0 0
欧阳修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