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 钗燕笼云晚不忺。 拟将裙带系郎船。 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自舞, 鸳鸯风急不成眠。 些儿闲事莫萦牵。
359 0 0
姜夔
雨霁湘楚晚,水凉天亦澄。山中应解夏,渡口有行僧。 鸟列沧洲队,云排碧落层。孤峰磬声绝,一点石龛灯。
373 0 0
齐己
四月池水满,龟游鱼跃出。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且与尔为徒,逍遥同过日。 尔无羡沧海,蒲藻可委质。吾亦忘青云,衡茅足容膝。 况吾与尔辈,本非蛟龙匹。假如云雨来,只是池中物。
395 0 0
白居易
汉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时期,当时人们所穿的衣服形制已经基本定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服的款式和特点不断变化,并且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在历史上,汉服曾经历过多次的改良和变革。例如,汉服的腰部束带曾经改为绳索,方便人们活动;汉服的袖口也曾经改为窄袖,便于挥动手臂。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服的形制不断演变,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和实用需求。到了明朝时期,汉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明朝皇帝朱元璋下令规定,官员们必须穿着符合规制的礼服,否则就不能上朝。这一规定促进了汉服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汉服的款式和特点更加规范和完善。在近代,由于历史原因,汉服在中国已经逐渐消失。但是,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和喜爱。在现代,人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将汉服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使得汉服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总之,汉服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和进步的过程。从最初的黄帝时期到明朝时期,汉服经历了多次的改良和变革,不断适应人们的审美和实用需求。在近代,由于历史原因,汉服在中国已经逐渐消失,但是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668 0 0
小文
岁阴生计两蹉跎,相顾悠悠醉且歌。厨冷难留乌止屋, 门闲可与雀张罗。病添庄舄吟声苦,贫欠韩康药债多。 日望挥金贺新命,俸钱依旧又如何。
353 0 0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405 0 0
野田极目草茫茫,吴楚交兵此路傍。 谁料伍员入郢后,大开陵寝挞平王。
331 0 0
中华文学
耿耿宵欲半,振衣庭户前。浩歌抚长剑,临风泛清弦。 晴霜丽寒芜,微月露碧鲜。杉梧韵幽籁,河汉明秋天。 良夜虽可玩,沉忧逾浩然。楼中迟启明,林际挥宿烟。 晨风响钟鼓,曙色映山川。滔滔天外驶,杲杲朝日悬。 因穷西南永,得见天地全。动植相纠纷,车从竞喧阗。 鳣鲔跃洪流,麇麚倚荒阡。嗈嗈白云雁,嘒嘒清露蝉。 一气鼓万殊,晦明相推迁。羲和无停鞅,不得常少年。 当令志气神,及此鬓发玄。岂唯十六族,今古称其贤。 夫君才气雄,振藻何翩翩。诗轻沈隐侯,赋拟王仲宣。 小鸟抢榆枋,大鹏激三千。与君期晚岁,方结林栖缘。
352 0 0
权德舆
绣罗_子间金丝。打扮好容仪。晓雪明肌,秋波入鬓,鞋小步行迟。 冠儿时样都相称,花插楝双枝。倩俏精神,风流情态,惟有粉郎知。
279 0 0
地脉寒来浅,恩波住后新。引将诸派水,别贮大都春。 幽咽疏通处,清泠迸入辰。渐平连杏岸,旋阔映楼津。 沙没迷行径,洲宽恣跃鳞。愿当舟楫便,一附济川人。
377 0 0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356 0 0
佚名
星彩练中见,澄江岂有泥。潮生垂钓罢,楚尽去樯西。 碛鸟辞沙至,山鼯隔水啼。会稽半侵海,涛白禹祠溪。
357 0 0
贾岛
太伯全至让,远投蛮夷间。延陵嗣高风,去国不复还。 尊荣比蝉翼,道义侔崇山。元规与峻节,历世无能攀。
368 0 0
寒炉局促坐成劳,暗淡灯光照二毛。水寺闲来僧寂寂, 雪风吹去雁嗷嗷。江山积叠归程远,魂梦穿沿过处高。 毕竟忘言是吾道,袈裟不称揖萧曹。
378 0 0
谿云涧鸟本吾侪,刚为浮名事事乖。十里寻山为思役, 五更看月是情差。分将吟咏华双鬓,力以壶觞固百骸。 争得草堂归卧去,共君同作太常斋。
335 0 0
皮日休
湘江碧。故人同作湘中客。湘中客。东风回雁,杏花寒食。 温温月到蓝桥侧。醒心弦里春无极。春无极。明朝残梦,马嘶南陌。
292 0 0
范成大
久飞鸳掖出时髦,耻负平生稽古劳。玉树满庭家转贵, 云衢独步位初高。能迂驺驭寻蜗舍,不惜瑶华报木桃。 应念潜郎守贫病,常悲休沐对蓬蒿。
354 0 0
钱起
颍水川中枕水台,当时离别此重来。舟沉土岸生新草, 诗映纱笼有薄埃。事系兴亡人少到,地当今古我迟回。 残阳照树明于旭,犹向池边把酒杯。
348 0 0
薛能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秋风正萧索,客散孟尝门。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征西旧旌节,从此向河源。
333 0 0
王维
重重作闺清旦鐍,两耳深声长不彻。深宫坐愁百年身, 一片玉中生愤血。焦桐弹罢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 故乡不归谁共穴,石上作蒲蒲九节。
415 0 0
张祜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