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414 0 0
杜牧
菊芳沙渚残花少,柳过秋风坠叶疏。堤绕门津喧井市, 路交村陌混樵渔。畏冲生客呼童仆,欲指潮痕问里闾。 非为掩身羞白发,自缘多病喜肩舆。
576 0 0
李绅
浊酒黄花,画檐十日无秋燕。梦中相见。起作南柯观。 镜里朱颜,又减年时半。江山远。登高人健。应问西来雁。
313 0 0
黄庭坚
九寺名卿才思雄,邀欢笔下与杯中。六街鼓绝尘埃息, 四座筵开语笑同。焰焰兰缸明狭室,丁丁玉漏发深宫。 即听鸡唱天门晓,吏事相牵西复东。
373 0 0
姚合
圣择狂夫言,俗信老人语。我有老狂词,听之吾语汝。 吾观器用中,剑锐锋多伤。吾观形骸内,骨劲齿先亡。 寄言处世者,不可苦刚强。龟性愚且善,鸠心钝无恶。 人贱拾支床,鹘欺擒暖脚。寄言立身者,不得全柔弱。 彼固罹祸难,此未免忧患。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 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不唯鞭其后,亦要轭其先。
406 0 0
白居易
劳师送我下山行,此别何人识此情。 我已七旬师九十,当知后会在他生。
381 0 0
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回灯入绮帐,对面脱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容颜南国重,名字北方闻。 一从失恩意,转觉身憔悴。对镜不梳头,倚窗空落泪。 新人莫恃新,秋至会无春。从来闭在长门者, 必是宫中第一人。 玉垒城边争走马,铜蹄市里共乘舟。鸣环动佩思无尽, 掩袖低巾泪不流。畴昔将歌邀客醉,如今欲舞对君羞。 忍怀贱妾平生曲,独上襄阳旧酒楼。 自从君弃妾,憔悴不羞人。惟馀坏粉泪,未免映衫匀。
356 0 0
李端
小树山榴近砌栽,半含红萼带花来。 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
380 0 0
行乐尤宜少。忆坡公、洞箫听罢,划然长啸。四海共知霜鬓满,莫问近来何妙。也不记、金莲曾照。老没太官糕酒分,把茱萸、便准登高了。齐得丧,等嘻笑。 集无韩子潮州表。数当时、南迁者众,北归人少。赤壁玉堂均一梦,此岂蛮烟能夭。与同叔、俱尝知道。谁问进贤冠底说,画出来、不似眉山帽。秋菊盏,献公_。
351 0 0
刘克庄
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416 0 0
岑参
【梦江南】 千万恨, 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369 0 0
温庭筠
去年涧水今亦流,去年杏花今又拆。 山人归来问是谁,还是去年行春客。
329 0 0
韦应物
织女与牛郎,清浅一水隔,相对两无言,盈盈复脉脉。 此诗摘自1925年8月31日《徐志摩日记。爱眉小札》
474 0 0
徐志摩
苕花飞尽汀风定。苕水天摇影。画船罗绮满溪春。一曲石城清响、入高云。 壶觞昔岁同歌舞。今日无欢侣。南园花少故人稀。月照玉楼依旧、似当时。
320 0 0
张先
志业过玄晏,词华似祢衡。多才非福禄,薄命是聪明。 不得人间寿,还留身后名。涉江文一首,便可敌公卿。
442 0 0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388 0 0
严蕊
靖安客舍花枝下,共脱青衫典浊醪。今日洛桥还醉别, 金杯翻污麒麟袍。喧阗夙驾君脂辖,酩酊离筵我藉糟。 好去商山紫芝伴,珊瑚鞭动马头高。
420 0 0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440 0 0
柳宗元
桐阴覆井月斜明,百尺寒泉古甃清。 越女携瓶下金索,晓天初放辘轳声。
452 0 0
李郢
记得提倡白话那时,受了许多谣诼诬谤,而白话终于没有跌倒的时候,就有些人改口说:然而不读古书,白话是做不好的。我们自然应该曲谅这些保古家的苦心,但也不能不悯笑他们这祖传的成法。凡有读过一点古书的人都有这一种老手段:新起的思想,就是“异端”〔2〕,必须歼灭的,待到它奋斗之后,自己站住了,这才寻出它原来与“圣教同源”;外来的事物,都要“用夷变夏”〔3〕,必须排除的,但待到这“夷”入主中夏,却考订出来了,原来连这“夷”也还是黄帝的子孙。这岂非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呢?无论什么,在我们的“古”里竟无不包函了! 用老手段的自然不会长进,到现在仍是说非“读破几百卷书者”即做不出好白话文,于是硬拉吴稚晖〔4〕先生为例。可是竟又会有“肉麻当有趣”,述说得津津有味的,天下事真是千奇百怪。其实吴先生的“用讲话体为文”,即“其貌”也何尝与“黄口小儿所作若同”。不是“纵笔所之,辄万数千言”么? 〔5〕其中自然有古典,为“黄口小儿”所不知,尤有新典,为“束发小生”所不晓。清光绪末,我初到日本东京时,这位吴稚晖先生已在和公使蔡钧大战了,〔6〕其战史就有这么长,则见闻之多,自然非现在的“黄口小儿”所能企及。所以他的遣辞用典,有许多地方是惟独熟于大小故事的人物才能够了然,从青年看来,第一是惊异于那文辞的滂沛。这或者就是名流学者们所认为长处的罢,但是,那生命却不在于此。甚至于竟和名流学者们所拉拢恭维的相反,而在自己并不故意显出长处,也无法灭去名流学者们的所谓长处;只将所说所写,作为改革道中的桥梁,或者竟并不想到作为改革道中的桥梁。 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但是,似乎“下意识”〔7〕里,究竟也觉得自己之无聊的罢,便只好将还未朽尽的“古”一口咬住,希图做着肠子里的寄生虫,一同传世;或者在白话文之类里找出一点古气,反过来替古董增加宠荣。如果“不朽之大业”〔8〕不过这样,那未免太可怜了罢。而且,到了二九二五年〔9〕,“黄口小儿”们还要看什么《甲寅》之流,也未免过于可惨罢,即使它“自从孤桐先生下台之后,……也渐渐的有了生气了”〔10〕。 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11〕,正如要说明吸雅片的弊害,大概惟吸过雅片者最为深知,最为痛切一般。但即使“束发小生”,也何至于说,要做戒绝雅片的文章,也得先吸尽几百两雅片才好呢。 古文已经死掉了;白话文还是改革道上的桥梁,因为人类还在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虽然据说美国的某处已经禁讲进化论了,〔12〕但在实际上,恐怕也终于没有效的。 一月二十五日。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二月二日《国民新报副刊》。 〔2〕“异端”语见《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用夷变夏”语出《孟子·滕文公》:“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里指用外来文化同化中国的意思。夷,古人对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蔑称;夏,即华夏,中国或中华民族的古称。 〔4〕吴稚晖(1865—1953)名敬恒,江苏武进人,国民党政客。他原是清末举人,曾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一九○五年参加同盟会,自称无政府主义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右翼。 〔5〕这里的引文都见于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七号(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六日)发表的《再答稚晖先生》,其中说:“先生近用讲话体为文。纵笔所之。辄万数千言。其貌与黄口小儿所作若同。而其神则非读破几百卷书者。不能道得只字。”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九期(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的《闲话》里,特别将这一段引出,说“很有趣”,并说吴稚晖三十岁前在南菁书院把那里的书“都看了一遍”。而“近十年随便涉览和参考的汉文书籍至少总可以抵得三四个区区的毕生所读的线装书。”以此来为章士钊的文章作证。这里所说“竟又会有‘肉麻当有趣’,述说得津津有味的”,即指陈西滢而言。 〔6〕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夏,我国留日自费学生九人,志愿入成城学校(相当于士官预备学校)肄业;由于清政府对陆军学生顾忌很大,所以驻日公使蔡钧坚决拒绝保送。当时有留日学生二十余人(吴稚晖在内)前往公使馆代为交涉,蔡钧始终不允,双方因而发生争吵。 〔7〕“下意识”章士钊在《再答稚晖先生》中曾说:“近茀罗乙德言心解者流。极重Subconsciousness之用。谓吾人真正意态。每于无意识中发焉。而凡所发。则又在意识用事时正言否之。此人生一奇也。”心解,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Subconsciousness,英语: 下意识。 〔8〕“不朽之大业”语出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按吴稚晖在《我们所请愿于章先生者》一文中,曾引用曹植《与杨修书》中的“岂徒#p#副标题#e#
352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