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开明书店中学生杂志社编辑先生: 这一封信,不知道能否给附载在《中学生》②上?事情是这样的—— 《中学生》新年号内,郑振铎③先生的大作《宋人话本》中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④,有如下的一段话:“此话本的时代不可知,但王国维氏据书末:‘中瓦子张家印’数字,而断定其为宋椠,⑤语颇可信。故此话本,当然亦必为宋代的产物。但也有人加以怀疑的。不过我们如果一读元代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⑥,便知这部原始的取经故事其产生必定是远在于吴氏《西游记》杂剧之前的。换一句话说,必定是在元代之前的宋代的。而‘中瓦子’的数字恰好证实其为南宋临安城中所出产的东西,而没有什么疑义。” 我先前作《中国小说史略》时,曾疑此书为元椠,甚招收藏者德富苏峰先生的不满,著论辟谬,我也略加答辨,后来收在杂感集中。⑦所以郑振铎先生大作中之所谓“人”,其实就是“鲁迅”,于唾弃之中,仍寓代为遮羞的美意,这是我万分惭而且感的。但我以为考证固不可荒唐,而亦不宜墨守,世间许多事,只消常识,便得了然。藏书家欲其所藏版本之古,史家则不然。故于旧书,不以缺笔⑧定时代,如遗老现在还有将亻羲字缺末笔者,但现在确是中华民国;也不专以地名定时代,如我生于绍兴,然而并非南宋人,⑨因为许多地名,是不随朝代而改的;也不仅据文意的华朴巧拙定时代,因为作者是文人还是市人,于作品是大有分别的。 所以倘无积极的确证,《唐三藏取经诗话》似乎还可怀疑为元椠。即如郑振铎先生所引据的同一位“王国维氏”,他别有《两浙古刊本考》⑩两卷,民国十一年序,收在遗书第二集中。其卷上“杭州府刊版”的“辛,元杂本”项下,有这样的两种在内—— 《京本通俗小说》⑾《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是不但定《取经诗话》为元椠,且并以《通俗小说》为元本了。《两浙古本考》虽然并非僻书,但中学生诸君也并非专治文学史者,恐怕未必有暇涉猎。所以录寄贵刊,希为刊载,一以略助多闻,二以见单文孤证,是难以“必定”一种史实而常有“什么疑义”的。 专此布达,并请 撰安。 鲁迅启上。一月十九日夜。 ※ ※ ※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二月上海《中学生》杂志第十二号。原题为《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 ②《中学生》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综合性刊物。夏丐尊、叶圣陶等编辑,一九三○年在上海创刊,开明书店出版。 ③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史家,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短篇小说集《桂公塘》、《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④《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全书分三卷,共十七节。是关于唐僧取经的神魔故事的最早雏形。作者不详。 ⑤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者。从事历史、考古和戏曲史等研究,著有《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和《观堂集林》等。他在一九一五年为影印出版《唐三藏取经诗话》所写的序言中曾说:“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款一行,中瓦子为宋临安府街名,倡优剧场之所在也。” ⑥吴昌龄大同(今属山西)人,元代戏曲家。著有杂剧《东坡梦》、《唐三藏西天取经》(现仅存曲词二折)等。按《西游记》杂剧的作者是元末杨讷,过去多误作吴昌龄。 ⑦德富苏峰(1863~1957)日本著作家。他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东京《国民新闻》上发表《鲁迅氏之〈中国小说史略〉》一文,反对鲁迅关于《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刊行年代的意见。鲁迅曾写《关于三藏取经记等》(收入《华盖集续编》)进行答辩。 ⑧缺笔从唐代开始的一种避讳方式,在书写和镌刻本朝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省略最末一笔。 ⑨绍兴这里指旧时绍兴府。南宋绍兴元年(1131),升越州置府,以年号为名。 ⑩《两浙古刊本考》王国维辑录考订的宋、元两代浙江杭州府、嘉兴府刊刻的各种版本书目。 ⑾《京本通俗小说》宋人话本集。原书卷数不详,今残存第十至十六卷,共七篇。 #p#副标题#e#
375 0 0
鲁迅
终日斋心祷玉宸,魂销目断未逢真。 不如满树琼瑶蕊,笑对藏花洞里人。 羽车潜下玉龟山,尘世何由睹蕣颜。 唯有多情枝上雪,好风吹缀绿云鬟。
399 0 0
中华文学
吴苑晓苍苍,宫衣水溅黄。小鬟红粉薄,骑马珮珠长。 路指台城迥,罗薰袴褶香。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宝袜菊衣单,蕉花密露寒。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 角暖盘弓易,靴长上马难。泪痕沾寝帐,匀粉照金鞍。 剪翅小鹰斜,绦根玉镟花。鞦垂妆钿粟,箭箙钉文牙。 狒狒啼深竹,老湿沙。宫官烧蜡火,飞烬污铅华。 十骑簇芙蓉,宫衣小队红。练香熏宋鹊,寻箭踏卢龙。 旗湿金铃重,霜干玉镫空。今朝画眉早,不待景阳钟。
374 0 0
李贺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307 0 0
武则天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306 0 0
马援
记得早年曾拜识,便怜孤进赏文章。免令汩没惭时辈, 与作声名彻举场。一自凤池承密旨,今因世路接馀光。 云泥虽隔思长在,纵使无成也不忘。
389 0 0
朱庆馀
南方春景好,念子缓归心。身方脱野服,冠未系朝簪。 足恣平生赏,无虞外役侵。汀洲观鸟戏,向月和猿吟。 税驾楚山广,扬帆湘水深。采奇搜石穴,怀胜即枫林。 怅望极霞际,流情堕海阴。前朝杳难问,叹息洒鸣琴。
405 0 0
马戴
竹林会里偏怜小,淮水清时最觉贤。 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
311 0 0
窦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高斋犹宿远山曙, 微霰下庭寒雀喧。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 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
344 0 0
韦应物
雨歇万井春,柔条已含绿。徘徊洛阳陌,惆怅杜陵曲。 游丝正高下,啼鸟还断续。有酒今不同,思君莹如玉。
362 0 0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满九衢。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
378 0 0
佚名
石壁千寻险,江流一矢争。曾闻飞将上,落日吊开平。
350 0 0
吴伟业
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386 0 0
诗经
楚云高,盈盈泪眼望衡皋,付能盼得春来到。玉困香娇,是谁人按六幺?红牙闹,睡未足把人惊觉。云偏髻鬟,月淡眉梢。 楚云纤,玉容清浅自家嫌,离情镇把柔肠占。情绪厌厌,见莺花懒揭帘。心常欠,怕笑我缃裙掩。愁堆眼底,恨压眉尖。 楚云收,月波冷浸晚妆楼,腰肢到比花枝瘦。花瘦无愁,比花枝我自羞。花虽瘦,花不会把眉儿皱。红消翠减,心上眉头。 楚云空,绿窗闲数唾窗绒,一春心事和谁共?门掩残红,笑残红与我同。成何用,都做了繁华梦。香消脸玉,翠减眉峰。
328 0 0
一声早蝉发,数点新萤度。兰釭耿无烟,筠簟清有露。 未归后房寝,且下前轩步。斜月入低廊,凉风满高树。 放怀常自适,遇境多成趣。何法使之然,心中无细故。
422 0 0
白居易
上路各乘轩,高明尽鸣玉。宁知涧下人,自爱轻波渌。
340 0 0
皇甫冉
归兴堂上先生解印,松边雅子迎门,归来不管晋无人。蓉花新伴等,鹅鸭旧比邻,怕称呼陶令尹。山中书事一梦黄梁高枕,千年《白雪》遗音,野猿嗔客访云林、瓦沟弹桂子,石磴拂松阴,仙翁留共饮。秋江晚兴雨骤风狂已过,酒朋诗伴无多,一舸飘然占烟波。新炊菰米饭,道和竹枝歌,芦花深处躲。湖上有感玉雪亭前老树,翠烟桥外平芜,物是人非谩嗟吁。海榴曾结子,江燕几将雏,名园三换主。山中晚秋云顶陈抟高枕,山头杜甫长吟,秋客无风到西林。泉鸣溪漱玉,菊老地铺金,叶红山衣锦。烂柯洞永日长闲福地,清风自掩岩扉,樵翁随得道童归。苍松林下月,白石洞中棋,碧云潭上水。春晚朝雨过红销锦障,晚风狂香散珠囊,杜鹃声里又斜阳。三月当三十日,一醉抵一千场,绿阴浓芳草长。仙游二首题姓字《列仙后传》,寄情怀《秋水》全篇,玲珑花月小壶天。煮黄金还酒债,种白天结仙缘,袖青蛇口阆苑。伙火山中丹灶,顺流溪上诗飘,鹤声吹过紫云桥。苔封山径冷,松倚石床高,花藏仙洞小。
张可久
昔年江上别,初入乱离中。我住匡山北,君之少室东。 信来经险道,诗半忆皇风。何事犹高卧,岩边梦未通。
369 0 0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410 0 0
杜甫
【好事近】 咏梅 的皪两三枝, 点破暮烟苍碧。 好在屋檐斜入, 傍玉奴吹笛。 月华如月过林塘, 花阴弄苔石。 欲向梦中飞蝶, 恐幽香难觅。
409 0 0
陈亮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