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314 0 0
白居易
【青溪口号】 渔家小儿女, 见郎娇不避。 日暮并舟归, 鸬鹚方晒翅。
362 0 0
查慎行
一自离乡国,十年在咸秦。泣尽卞和血,不逢一故人。 今日旧友别,羞此漂泊身。离情吟诗处,麻衣掩泪频。 泪别各分袂,且及来年春。
394 0 0
安凤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300 0 0
蒋捷
过雨璇空湿。浩秋香、光浮桂菊,晓风吹入。柳系牙樯应小驻,草草还成胜集。又追趁、牡车原隰。照座玉人风骨耸,想胸蟠、蕊阙琳琅笈。真作者,世难及。 远山云雾工开翕。共朱阑徙倚,总好锦囊收拾。老我只今才思涩,知二争如知十。戛金缕、檀敲休急。访古夷犹行八境,忆朝阳、鸣凤台端立。笔也醉,砚池吸。
284 0 0
中华文学
【和吴梅村《过淮阴有感》】 烦思常望终南山, 大道全真似可攀。 七子名师无遗恨, 重阳生气溢仙颜。 红尘怪事随缘化, 仙境琴心寻迹还。 同志隔年不是友, 昏昏逆命扰人间。
391 0 0
陈前勇
江上青山无数。绿阴深处。夕阳犹在系扁舟,为佳景、留人住。 已办一蓑归去。江南烟雨。有情鸥鹭莫惊飞,便相约、长为侣。
415 0 0
管鉴
和气熏来,这般光景,管无风雨。画栋朱甍,锦坊绣巷,娘子将嫫母。星球高挂,灯楼趱出,良夜正消增五。遨头事,牙旗铁马,且还那时鄞府。 甘泉见说,捷书频奏,渐次不烦颦鼓。双凤云间,六鳌海上,祝赞齐手舞。三呼声里,君王万寿,岁岁传柑笑语。便都把,升平旧曲,腔儿旋补。
339 0 0
吴潜
心如皎止。何必佯痴藏暗喜。聋不听风。要得人情内外通。 半醨半酒。痴黠恺之真短寿。莫折随何。宁可书痴胜彼多。高祖折随何为腐儒。
315 0 0
沈瀛
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 轻骑犹衔勒,疑兵尚解鞍。温池下绝涧,栈道接危峦。 拓地勋未赏,亡城律岂宽。有月关犹暗,经春陇尚寒。 云昏无复影,冰合不闻湍。怀君不可遇,聊持报一餐。
371 0 0
虞世南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404 0 0
方干
留仙初试砑罗裙。小腰身。可怜人。江国幽香,曾向雪中闻。过尽东园桃与李,还见此,一枝春。 庾郎襟度最清真。挹芳尘。便情亲。南馆花深,清夜驻行云。拚却日高呼不起,灯半灭,酒微醺。
317 0 0
辛弃疾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80 0 0
张籍
幽居邻里少,江际复山阿。潮去蝉声出,天晴鹤语多。 老人能步蹇,才子奈贫何。曾见春官语,年来虚甲科。
345 0 0
姚合
今夜启城闉,结伴戏芳春。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 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
312 0 0
【书庭蕉】 檐前蕉叶绿成林。 长夏全无暑气侵。 但得雨声连夜静。 何妨月色半床阴。 新诗旧叶题将遍。 老调疏桐恨传深。 莫笑郑人谈讼鹿。 至今醒梦两难寻。
439 0 0
王守仁
黄雀衔黄花,翩翩傍檐隙。本拟报君恩,如何反弹射。 金罍美酒满座春,平原爱才多众宾。满堂尽是忠义士, 何意得有谗谀人。谀言反覆那可道,能令君心不自保。 北园新栽桃李枝,根株未固何转移。成阴结实君自取, 若问傍人那得知。
292 0 0
崔颢
傍竹柴门俯碧流。见人无语眼横秋。呜机轧轧弄纤柔。 定有回文传窦子,何时银汉渡牵牛。归来风雨夜飕飕。
麦绥莱勒的连环图画四种〔2〕出版并不久,日报上已有了种种的批评,这是向来的美术书出版后未能遇到的盛况,可见读书界对于这书,是十分注意的。但议论的要点,和去年已不同:去年还是连环图画是否可算美术的问题,现在却已经到了看懂这些图画的难易了。 出版界的进行可没有评论界的快。其实,麦绥莱勒的木刻的翻印,是还在证阴连环图画确可以成为艺术这一点的。现在的社会上,有种种读者层,出版物自然也就有种种,这四种是供给智识者层的图画。然而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很难懂得呢?我以为是由于经历之不同。同是中国人,倘使曾经见过飞机救国或“下蛋”,则在图上看见这东西,即刻就懂,但若历来未尝躬逢这些盛典的人,恐怕只能看作风筝或蜻蜓罢了。 有一种自称“中国文艺年鉴社”,而实是匿名者们所编的《中国文艺年鉴》在它的所谓“鸟瞰”中,曾经说我所发表的《连环图画辩护》虽将连环图画的艺术价值告诉了苏汶先生,但“无意中却把要是德国板画那类艺术作品搬到中国来,是否能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即是否还成其为大众艺术的问题忽略了过去,而且这种解答是对大众化的正题没有直接意义的”。〔3〕这真是倘不是能编《中国文艺年鉴》的选家,就不至于说出口来的聪明话,因为我本也“不”在讨论将“德国板画搬到中国来,是否为一般大众所理解”;所辩护的只是连环图画可以成为艺术,使青年艺术学徒不被曲说所迷,敢于创作,并且逐渐产生大众化的作品而已。假使我真如那编者所希望,“有意的”来说德国板画是否就是中国的大众艺术,这可至少也得归入“低能”一类里去了。 但是,假使一定要问:“要是德国板画那类艺术作品搬到中国来,是否能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呢?那么,我也可以回答:假使不是立方派〔4〕,未来派〔5〕等等的古怪作品,大概该能够理解一点。所理解的可以比看一本《中国文艺年鉴》多,也不至于比看一本《西湖十景》少。风俗习惯,彼此不同,有些当然是莫明其妙的,但这是人物,这是屋宇,这是树木,却能够懂得,到过上海的,也就懂得画里的电灯,电车,工厂。尤其合式的是所画的是故事,易于讲通,易于记得。古之雅人,曾谓妇人俗子,看画必问这是什么故事,大可笑。中国的雅俗之分就在此:雅人往往说不出他以为好的画的内容来,俗人却非问内容不可。从这一点看,连环图画是宜于俗人的,但我在《连环图画辩护》中,已经证明了它是艺术,伤害了雅人的高超了。 然而,虽然只对于智识者,我以为绍介了麦绥莱勒的作品也还是不够的。同是木刻,也有刻法之不同,有思想之不同,有加字的,有无字的,总得翻印好几种,才可以窥见现代外国连环图画的大概。而翻印木刻画,也较易近真,有益于观者。我常常想,最不幸的是在中国的青年艺术学徒了,学外国文学可看原书,学西洋画却总看不到原画。自然,翻板是有的,但是,将一大幅壁画缩成明信片那么大,怎能看出真相?大小是很有关系的,假使我们将象缩小如猪,老虎缩小如鼠,怎么还会令人觉得原先那种气魄呢。木刻却小品居多,所以翻刻起来,还不至于大相远。 但这还仅就绍介给一般智识者的读者层而言,倘为艺术学徒设想,锌板的翻印也还不够。太细的线,锌板上是容易消失的,即使是粗线,也能因强水浸蚀的久暂而不同,少浸太粗,久浸就太细,中国还很少制板适得其宜的名工。要认真,就只好来用玻璃板,我翻印的《士敏土之图》〔6〕二百五十本,在中国便是首先的试验。施蛰存先生在《大晚报》附刊的《火炬》上说:“说不定他是像鲁迅先生印珂罗版本木刻图一样的是私人精印本,属于罕见书之列”〔7〕,就是在讥笑这一件事。我还亲自听到过一位青年在这“罕见书”边说,写着只印二百五十部,是骗人的,一定印的很多,印多报少,不过想抬高那书价。 他们自己没有做过“私人精印本”的可笑事,这些笑骂是都无足怪的。我只因为想供给艺术学徒以较可靠的木刻翻本,就用原画来制玻璃版,但制这版,是每制一回只能印三百幅的,多印即须另制,假如每制一幅则只印一张或多至三百张,制印费都是三元,印三百以上到六百张即需六元,九百张九元,外加纸张费。倘在大书局,大官厅,即使印一万二千本原也容易办,然而我不过一个“私人”;并非繁销书,而竟来“精印”,那当然不免为财力所限,只好单印一板了。但幸而还好,印本已经将完,可知还有人看见;至于为一般的读者,则早已用锌板复制,插在译本《士敏土》里面了,然而编辑兼批评家却不屑道。 人不严肃起来,连指导青年也可以当作开玩笑,但仅印十来幅图,认真地想过几回的人却也有的,不过自己不多说。我这回写了出来,是在向青年艺术学徒说明珂罗板一板只印三百部,是制板上普通的事,并非故意要造“罕见书”,并且希望有更多好事的“私人”,不为不负责任的话所欺,大家都来制造“精印本”。 十一月六日。 BB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涛声》第二卷第四十六期,署名旅隼。 〔2〕麦绥莱勒的连#p#副标题#e#
322 0 0
鲁迅
【浪淘沙】 滩头细草接疏林, 浪恶罾舡半欲沉。 宿鹭眠鸥飞旧浦, 去年沙觜是江心。
皇甫松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