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寒平城下,夜夜守明月。别剑无玉花,海风断鬓发。 塞长连白空,遥见汉旗红。青帐吹短笛,烟雾湿昼龙。 日晚在城上,依稀望城下。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 借问筑城吏,去关几千里。惟愁裹尸归,不惜倒戈死。
451 0 0
李贺
人生可意。只说功名贪富贵。遇景开怀。且尽生前有限杯。 韶华几许。鶗鴂声残无觅处。莫自因循。一片花飞减却春。
373 0 0
韦骧
东道常为主,南亭别待宾。规模何日创,景致一时新。 广砌罗红药,疏窗荫绿筠。锁开宾阁晓,梯上妓楼春。 置醴宁三爵,加笾过八珍。茶香飘紫笋,脍缕落红鳞。 辉赫车舆闹,珍奇鸟兽驯。猕猴看枥马,鹦鹉唤家人。 锦额帘高卷,银花醆慢巡。劝尝光禄酒,许看洛川神。 敛翠凝歌黛,流香动舞巾。裙翻绣鸂鶒,梳陷钿麒麟。 笛怨音含楚,筝娇语带秦。侍儿催画烛,醉客吐文茵。 投辖多连夜,鸣珂便达晨。入朝纡紫绶,待漏拥朱轮。 贵介交三事,光荣照四邻。甘浓将奉客,稳暖不缘身。 十载歌钟地,三朝节钺臣。爱才心倜傥,敦旧礼殷勤。 门以招贤盛,家因好事贫。始知豪杰意,富贵为交亲。
380 0 0
白居易
与君记,平山堂前细柳,几回同挽。又征帆夜落,危槛依旧,遥临云巘。自笑来往匆匆,朱颜渐改,故人俱远。横笛想遗声,但寒松千丈,倾崖苍藓。 世事终何已,田阴纵在,岁阴仍晚。稽康老来尤懒。只要莼羹菰饭。却欲便买茅庐,短篷轻楫,尊酒犹能办。君能过我,水云聊为伴。
303 0 0
叶梦得
巴蛇蟠窟穴,穴下有巢蜂。近树禽垂翅,依原兽绝踪。 微遭断手足,厚毒破心胸。昔甚招魂句,那知眼自逢。 梨笑清都月,蜂游紫殿春。构脾分部伍,嚼蕊奉君亲。 翅羽颇同类,心神固异伦。安知人世里,不有噬人人。 兰蕙本同畹,蜂蛇亦杂居。害心俱毒螫,妖焰两吹嘘。 雷蛰吞噬止,枯焚巢穴除。可怜相济恶,勿谓祸无馀。
501 0 0
元稹
九剑盈庭酒满卮,戍人归日及瓜时。 元戎静镇无边事,遣向营中偃画旗。
267 0 0
羊士谔
木叶纷纷湘水滨,此中何事往频频。 临风自笑归时晚,更送浮云逐故人。
321 0 0
戴叔伦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281 0 0
晁端礼
龙蟠虎踞,今古帝王州。水如淮,山似洛,凤来游。五云浮。宇宙无终极,千载恨,六朝事,同一梦休。更莫问间愁。风景悠悠。得似青溪曲,著我扁舟。对残烟衰草,满目是清秋。白鹭汀洲。夕阳收。 黄旗紫盖,中兴运,钟王气,护金瓯。驻游跸,开行殿,夹朱楼。送华辀。万里长江险,集鸿雁,列貔貅。扫关河,清海岱,志应酬。机会何常,鹤唳风声处,天意人谋。臣今虽老,未遣壮心休。击楫中流。
330 0 0
中华文学
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珠箔曲琼钩,子细见扬州。北兵那得度,浪语判悠悠。 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
452 0 0
刘禹锡
疏野还如旧,何曾称在城。水边无伴立,天际有山横。 落日云霞赤,高窗笔砚明。鲍昭多所得,时忆寄汤生。
358 0 0
齐己
君思郢上吟归去,故自渝南掷郡章。野戍岸边留画舸, 绿萝阴下到山庄。池荷雨后衣香起,庭草春深绶带长。 只恐鸣驺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尝。
319 0 0
闲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门庭无杂宾,车辙多长者。 是时方盛夏,风物自潇洒。五日休沐归,相携竹林下。 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
391 0 0
孟浩然
【念奴娇】 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 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360 0 0
郑燮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372 0 0
原头日落雪边云,犹放韩卢逐兔群。 况是四方无事日,霸陵谁识旧将军。
怨暑时云谢,愆阳泽暂偏。鼎陈从祀日,钥动问刑年。 绛服龙雩寝,玄冠马使旋。作霖期傅说,为旱听周宣。 河岳阴符启,星辰暗檄传。浮凉吹景气,飞动洒空烟。 飒飒将秋近,沉沉与暝连。分湍泾水石,合颖雍州田。 德施超三五,文雄赋十千。及斯何以乐,明主敬人天。
363 0 0
苏颋
渥洼徒自有权奇,伯乐书名世始知。竞走墙前希得俊, 高悬日下表无私。都中纸贵流传后,海外金填姓字时。 珍重刘繇因首荐,为君送和碧云诗。
384 0 0
三 自从世界上产生了“须知学校犹家庭”的名论之后,颇使我觉得惊奇,想考查这家庭的组织。后来,幸而在《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发见了“与此曹子勃谿相向”这一句话,才算得到一点头绪:校长和学生的关系是“犹”之“妇姑”。于是据此推断,以为教员都是杂凑在杨府上的西宾,将这结论在《语丝》上发表〔2〕。 “可惜”!昨天偶然在《晨报》上拜读“该校哲教系教员兼代主任汪懋祖以彼之意见书投寄本报”〔3〕的话,这才知道我又错了,原来都是弟兄,而且现正“相煎益急”,像曹操的儿子阿丕和阿植〔4〕似的。 但是,尚希原谅,我于引用的原文上都不加圈了。只因为我不想圈,并非文章坏。 据考据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5〕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替豆萁伸冤: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六月五日。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六月七日《京报副刊》。 〔2〕即收入本书的《“碰壁”之后》。 〔3〕汪懋祖(1891—1949)字典存,江苏吴县人,当时的女师大教员,是杨荫榆迫害学生事件的积极参加者。杨荫榆宴请评议员于西安饭店,他也列席。他在这篇致“全国教育界”的意见书(载一九二五年六月二日《晨报》)中,诬蔑学生,颠倒黑白,对杨荫榆大加推崇:“杨校长之为人,颇有刚健之气,欲努力为女界争一线光明,凡认为正义所在,虽赴汤蹈火,有所不辞。今反杨者,相煎益急,鄙人排难计穷,不敢再参末议。” 〔4〕阿丕即曹丕(187—226),曹操的次子。参看本卷第520页注〔17〕。阿植,即曹植(192—232),曹操第三子。参看本卷第520页注〔18〕。 〔5〕《七步诗》《世说新语·文学》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明代冯惟讷《古诗纪》选录此诗,注云“本集不载”,并附录四句的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清代丁晏的《曹集诠评》中关于此诗也说:“《诗纪》云‘本集不载’,疑出附会。”
315 0 0
鲁迅
深林几处啼鹃,梦如烟。直到梦难寻处倍缠绵。蝶自舞,莺自语,总凄然。明月空庭如水似华年。
354 0 0
庄棫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