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425 0 0
杜审言
落叶满山砌,苍烟埋竹扉。远怀青冥士,书剑常相依。 霜卧眇兹地,琴言纷已违。衡阳今万里,南雁将何归。 出径惜松引,入舟怜钓矶。西林有明月,夜久空微微。
323 0 0
储光羲
【官柳】 种柳河干比伐檀,[1] 黄流今已报安澜。[2] 可怜一路青青色, 直到淮南总属官![3]
368 0 0
查慎行
九星台下煎茶别,五老峰头觅寺居。 作得新诗旋相寄,人来请莫达空书。
435 0 0
张籍
丞相新家伊水头,智囊心匠日增修。化成池沼无痕迹, 奔走清波不自由。台上看山徐举酒,潭中见月慢回舟。 从来天下推尤物,合属人间第一流。
429 0 0
刘禹锡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409 0 0
林景熙
东风时不遇,果见致君难。海岳影犹动,鹍鹏势未安。 星沉关锁冷,鸡唱驿灯残。谁似二宾客,门闲嵩洛寒。
369 0 0
中华文学
聚散竟无形,回肠自结成。古今留不得,离别又潜生。 降虏将军思,穷秋远客情。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
436 0 0
杜牧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358 0 0
王昌龄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396 0 0
李商隐
相知元早来何暮。社燕送、秋鸿去。春草春波愁目注。酒香花韵,绮谭妍唱,怎不思量住。 虚无指点骑鲸路。个是骚人不凡处。画栋云飞帘卷雨。风流千古,一时人物,好记尊前语。
344 0 0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325 0 0
佚名
通一月而泛咏,已侑金卮;辨四时而各言,未劳檀板。晦朔乃取于盈阙,寒暑盖资其往来。群动息而忙者闲,观光台上;众景生而悲者笑,窥影杯中。饮阑梦觉,则斜月得其情;望重意新,则初月致其事。是宜擅有六义,离为七章,尽入歌声,共资一笑。
329 0 0
黄裳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黄里 一作: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315 0 0
褭褭春幡,恰十日、又逢元夕。人正在、景清堂上,金樽娱客。蜡炬红摇花外竹,宝香清透边石。听儿童、父老说青原,东风国。平易政,人皆悦。真实念,天知得。想旌旗一路,又添春色。满眼变成金色界,举头身近琼楼月。问明年、何处著鳌山,蓬莱北。
373 0 0
朱前疑著绿,逯仁杰著朱。阎知微骑马,马吉甫骑驴。 将名作姓李千里,将姓作名吴栖梧。左台胡御史, 右台御史胡。
此去那知道路遥,寒原紫府上迢迢。莫辞别酒和琼液, 乍唱离歌和凤箫。远水东流浮落景,缭垣西转失行镳。 华山秦塞长相忆,无使音尘顿寂寥。
326 0 0
皇甫冉
缘危路忽穷,投宿值樵翁。鸟下山含暝,蝉鸣露滴空。 石门斜月入,云窦暗泉通。寂寞生幽思,心疑旧隐同。
380 0 0
马戴
史贲 看到穆木天先生的《论重译及其他》下篇〔2〕的末尾,才知道是在释我的误会。我却觉得并无什么误会,不同之点,只在倒过了一个轻重,我主张首先要看成绩的好坏,而不管译文是直接或间接,以及译者是怎样的动机。 木天先生要译者“自知”,用自己的长处,译成“一劳永逸”的书。要不然,还是不动手的好。这就是说,与其来种荆棘,不如留下一片白地,让别的好园丁来种可以永久观赏的佳花。但是,“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极少,就文字而论,中国的这方块字便决非“一劳永逸”的符号。况且白地也决不能永久的保留,既有空地,便会生长荆棘或雀麦。最要紧的是有人来处理,或者培植,或者删除,使翻译界略免于芜杂。这就是批评。 然而我们向来看轻着翻译,尤其是重译。对于创作,批评家是总算时时开口的,一到翻译,则前几年还偶有专指误译的文章,近来就极其少见;对于重译的更其少。但在工作上,批评翻译却比批评创作难,不但看原文须有译者以上的工力,对作品也须有译者以上的理解。如木天先生所说,重译有数种译本作参考,这在译者是极为便利的,因为甲译本可疑时,能够参看乙译本。直接译就不然了,一有不懂的地方,便无法可想,因为世界上是没有用了不同的文章,来写两部意义句句相同的作品的作者的。重译的书之多,这也许是一种原因,说偷懒也行,但大约也还是语学的力量不足的缘故。遇到这种参酌各本而成的译本,批评就更为难了,至少也得能看各种原译本。如陈源译的《父与子》〔3〕,鲁迅译的《毁灭》〔4〕,就都属于这一类的。 我以为翻译的路要放宽,批评的工作要着重。倘只是立论极严,想使译者自己慎重,倒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要好的慎重了,乱译者却还是乱译,这时恶译本就会比稍好的译本多。 临末还有几句不大紧要的话。木天先生因为怀疑重译,见了德译本之后,连他自己所译的《塔什干》,也定为法文原译是删节本了。〔5〕其实是不然的。德译本虽然厚,但那是两部小说合订在一起的,后面的大半,就是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6〕。所以我们所有的汉译《塔什干》,也并不是节本。七月三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申报·自由谈》。〔2〕穆木天的《论重译及其它(下)》载一九三四年七月二日《申报·自由谈》,其中说:“我们作翻译时,须有权变的办法,但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在不得已的条件下自然是要容许,甚至要求间接翻译,但是,我们也要防止那些阻碍真实的直接翻译本的间接译出的劣货。而对作品之了解,是翻译时的先决条件。作品中的表现方式也是要注意的。能‘一劳永逸’时,最好是想‘一劳永逸’的办法。无深解的买办式的翻译是不得许可的。”又说:“关于翻译文学可讨论的问题甚多,希望忠实的文学者多多发表些意见。看见史贲先生的《论重译》,使我不得不发表出来以上的意见,以释其误会。” 〔3〕陈源译的俄国屠格涅夫《父与子》,是根据英文译本和法文译本转译的,一九三○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4〕鲁迅译的《毁灭》,根据日文译本,并参看德、英文译本。〔5〕穆木天在一九三四年六月三十日《申报·自由谈》发表的《论重译及其他(上)》一文中说:“我是从法文本译过涅维洛夫的《塔什干》的,可是去年看见该书的德译本,比法译本分量多过几乎有一倍。”《塔什干》,原名《丰饶的城塔什干》,穆木天的译本一九三○年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6〕绥拉菲摩维支(A.C._J^GYJg,1863—1949)苏联准摇!短?鳌肥*他所著的长篇小说。 #p#副标题#e#
335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