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公说道理,句句出凡格。相知贵知心,岂恨主为客。 过须归去来,旦晚上无厄。主人诚贤人,多应不相责。
407 0 0
卢仝
墨客钟张侣,材高吴越珍。千门来谒帝,驷马去荣亲。 吏邑沿清洛,乡山指白蘋.归期应不远,当及未央春。
394 0 0
綦毋潜
人意天公则甚知。故教小雨作深悲。桃花浑似泪胭脂。 理棹又从今日去,断肠还似去年时。经行处处是相思。
411 0 0
向子諲
子为郡从事,主印清淮边。谈笑一州里,从容群吏先。 手持三尺令,遣决如流泉。太守既相许,诸公谁不然。 孤城连海树,万室带山烟。春日溪湖净,芳洲葭菼连。 炊粳蟹螯熟,下箸鲈鱼鲜。野鹤宿檐际,楚云飞面前。 听歌送离曲,且驻木兰船。赠尔八行字,当闻佳政传。
345 0 0
李颀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海力浸不尽,夷风常宛然。 山藏罗刹宅,水杂巨鳌涎。好去吴乡子,归来莫隔年。
424 0 0
贯休
闻师行讲青龙疏,本寺住来多少年。 静扫空房唯独坐,千茎秋竹在檐前。
403 0 0
张籍
魏都城里曾游熟,才子斋中止泊多。去日绿杨垂紫陌, 归时白草夹黄河。新诗不觉千回咏,古镜曾经几度磨。 惆怅心思滑台北,满杯浓酒与愁和。
404 0 0
贾岛
龙门有开士,爱我春潭碧。清景出东山,闲来玩松石。 应怜林壑主,远作沧溟客。为我谢此僧,终当理归策。
423 0 0
李德裕
高斋长对酒,下客亦沾鱼。不为江南去,还来郡北居。
470 0 0
张祜
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 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
402 0 0
郑谷
我还京口去,君入浙东游。风雨孤舟夜,关河两鬓秋。
488 0 0
萨都剌
【苏堤晓望】 荷边清露袭人衣, 风里明蟾浴晓池。 凉影润香吟不得, 手扳堤柳立多时。
440 0 0
陈郁
越人僧体古,清虑洗尘劳。一国诗名远,多生律行高。 见山援葛藟,避世著方袍。早晚云门去,侬应逐尔曹。
430 0 0
中华文学
后土凝德,神功协契。九域底平,两仪交际。 戊期应序,阴墉展币。灵车少留,俯歆樽桂。
340 0 0
佚名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於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380 0 0
辛弃疾
长安三千里,喜行不言永。清路黄尘飞,大河沧流静。 更怀西川府,主公昔和鼎。伊郁瑶瑟情,威迟花骢影。 此时已难别,日又无停景。出饯阙相从,心随过前岭。
410 0 0
皎然
有人家住清河源,渡河问我游梁园。手持道经注已毕, 心知内篇口不言。卢门十年见秋草,此心惆怅谁能道。 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别时九月桑叶疏, 出门千里无行车。爱君且欲君先达,今上求贤早上书。
376 0 0
高适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1]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396 0 0
柳宗元
九十春光在何处,古人今人留不住。 年年白眼向黔娄,唯放蛴螬飞上树。
陈陶
我们读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再次感受到了伟大来自平凡。 一位漆工做了一件好事:在一次为人漆船的过程中,不声不响地将船上漏洞补好了。而这一平凡的举动,最终却救了几个年轻人的生命。 这样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当“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震撼杭城、感动中国的时候,他的姐姐说了这样一段话:吴斌一生很平凡,他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人们记住了他。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 首先,莫以善小而不为。漆工是在做生意。从一般意义上讲,船主委托漆船,我保质保量,按时漆好,就完成了任务。船上的漏洞是在漆船的过程中发现的,并不在交易合约内。漆工悄悄把它补好,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次,责任比金钱更重要。漆工进行的是有偿服务。发现漏洞,补没问题,提出加钱也顺理成章。但漆工想到的不是金钱,而是社会责任。修复船的隐患同样是他的职责。 漆工的行为让我们肃然起敬。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孩子们平安归来,心头阴霾烟消云散。送一大笔钱表达感激之情是船主最原始也是最真诚的方法。漆工却用两句平淡的话婉言谢绝:“工钱已经给过了”,船的漏洞“那是顺便补的。” 两句平淡的话,揭示了漆工在平时的工作中,一贯低调助人为乐,不分分内分外,不计报酬,视信誉、责任为生命,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也深刻批判了金钱至上主义。救人生命,拒收一大笔钱,可见漆工的义利观符合当今时代精神,对金钱拜物教是有力鞭挞。 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船主与漆工的故事告诉我们,今天社会真正富有的人,不是富可敌国的富豪,不是沟壑难填的贪官,不是只会数钱的富二代,而是漆工。正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漆工”,成就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301 0 0
小文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