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满子】 寂寞芳菲暗度,岁华如箭堪惊。 缅想旧欢多少事,转添纯思难平。 曲栏丝垂金柳,小窗弦断银筝。 深院空间燕语,满院闲落花轻。 一片相思休不得,忍教长日愁生。 谁见夕阳孤梦,觉来无限伤情。
455 0 0
毛熙震
不嫁白衫儿,爱君新紫衣。早知遽相别,何用假光辉。 已闻都万骑,又道出重围。一轴金装字,致君终不归。
501 0 0
于濆
谁道重迁是旧班,自将霄汉比乡关。二妃楼下宜临水, 五老祠西好看山。再葺吾庐心已足,每来公府路常闲。 诗陪亚相逾三纪,石笥烟霞不共攀。
355 0 0
杨巨源
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岑壑景色佳,慰我远游心。 暗芳足幽气,惊栖多众音。高兴南山曲,长谣横素琴。
380 0 0
宋之问
乱山深处逢春,断魂更入桃源路。双双翠羽,溅溅流水,濛濛香雾。花里莺啼,水边人去,落红无数。恨刘郎鬓点,星星华发,空回首、伤春暮。 寂寞云间洞户。问当年、佳期何处。虹桥望断,琼楼深锁,如今谁住。绿满千岩,浣衣石上,倚风凝伫。料多情好在,也应笑我,却匆匆去。
334 0 0
韩元吉
秋水清无力,寒山暮多思。官闲不计程,遍上南朝寺。
369 0 0
刘禹锡
当年紫禁烟花,相逢恨不知音早。秋风倦客,一杯情话,为君倾倒。回首燕山,月明庭树,两枝乌绕。正情驰魏阙,空书怪事,心胆堕,伤殷浩。祸福无端倚伏,问古今、几人明了。沧浪渔父,归来惊笑,灵均枯槁。邂逅淇南,岁寒独在,故人襟抱。恨黄尘障尺,西山远目,送斜阳鸟。
359 0 0
王恽
国之重镇惟幽都,东威九夷制北胡。五军精卒三十万, 百战百胜擒单于。前临滹沱后沮水,崇山沃野亘千里。 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倏忽兴王定蓟丘, 汉家又以封王侯。萧条魏晋为横流,鲜卑窃据朝五州。 我唐区夏馀十纪,军容武备赫万祀。彤弓黄钺授元帅, 垦耕大漠为内地。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 千营万队连旌旗,望之如火忽雷驰。匈奴慑窜穷发北, 大荒万里无尘飞。隋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黩武征辽海。 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六军将士皆死尽, 战马空鞍归故营。时迁道革天下平,白环入贡沧海清。 自有农夫已高枕,无劳校尉重横行。
341 0 0
贾至
多幸春来云雨少。且教月与花相照。清色真香庭院悄。前事杳。还嗟此景何时了。 莫道难逢开口笑。夜游须趁人年少。光泛雕栏寒料峭。迂步绕。不劳秉烛壶天晓。
356 0 0
黄裳
野人闲种树,树老野人前。居止白云内,渔樵沧海边。 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自著养生论,无烦忧暮年。
495 0 0
马戴
绿帷剪剪黄金碎。西风庭院清如水。月姊更多情。与人无际明。 浓阴遮玉砌。桂影冰壶里。灭烛且徜徉。夜深应更香。
381 0 0
中华文学
【杂诗】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1] 。 惜哉时不遇[2],适与飘风会[3] 。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4] 。 吴会非吾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5],客子常畏人。
420 0 0
曹丕
春翦绿波,日明金渚,镜光尽浸寒碧。喜溢双蛾,迎风一笑,两情依旧脉脉。那时同醉,锦袍湿、乌纱欹侧。英游何在,满目青山,飞下孤白。 片帆谁上天门,我亦明朝,是天门客。平生高兴,青莲一叶,从此飘然八极。矶头绿树,见白马、书生破敌。百年前事,欲问东风,酒醒长笛。
281 0 0
才大无不备,出入为时须。雄藩精理行,秘府擢文儒。 诏书忽已至,焉得久踟蹰。方舟趁朝谒,观者盈路衢。 广筵列众宾,送爵无停迂。攀饯诚怆恨,贺荣且欢娱。 长陪柏梁宴,日向丹墀趋。时方重右职,蹉跎独海隅。
319 0 0
韦应物
龙团分罢觉芳滋。歌彻碧云词。翠袖且留纤玉,沈香载捧水垍_半瓯轻啜,愁绪如丝。记取临分余味,图教归后相思。
407 0 0
程垓
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 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469 0 0
张籍
放船纵棹,趁吴江风露,平分秋色。帆卷垂虹波面冷,初落萧萧枫叶。万顷琉璃,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碧空寥廓,瑞星银汉争白。 深夜悄悄鱼龙,灵旗收暮霭,天光相接。莹澈乾坤,全放出、叠玉层冰宫阙。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
343 0 0
朱敦儒
碧峰天柱下,鼓角镇南军。管记催飞檄,蓬莱辍校文。 栈霜朝似雪,江雾晚成云。想出褒中望,巴庸方路分。
320 0 0
司空曙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344 0 0
佚名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415 0 0
高启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