裉粉轻盈琼靥,护香重叠冰绡。数枝谁带玉痕描。夜夜东风不扫。 溪上横斜影淡,梦中落莫魂销。峭寒未肯放春娇。素被独眠清晓。
355 0 0
詹玉
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过山,过水,过陈死人的坟:过桥,听钢骨牛喘似的叫,过荒野,过门户破烂的庙;过池塘,群蛙在黑水里打鼓,过噤口的村庄,不见一粒火;过冰清的小站,上下没有客,月台袒露着肚子,象是罪恶。这时车的呻吟惊醒了天上三两个星,躲在云缝里张望;那是干什么的,他们在疑问,大凉夜不歇着,直闹又是哼,长虫似的一条,呼吸是火焰,一死儿往暗里闯,不顾危险,就凭那精窄的两道,算是轨,驮着这份重,梦一般的累坠。累坠!那些奇异的善良的人,放平了心安睡,把他们不论俊的村的命全盘交给了它,不论爬的是高山还是低洼,不问深林里有怪鸟在诅咒,天象的辉煌全对着毁灭走;只图眼着过得,裂大嘴打呼,明儿车一到,抢了皮包走路!这态度也不错!愁没有个底;你我在天空,那天也不休息,睁大了眼,什么事都看分明,但自己又何尝能支使运命?说什么光明,智慧永恒的美,彼此同是在一条线上受罪,就差你我的寿数比他们强,这玩艺反正是一片湖涂账。 ①对于1931年7月19日,初载同年10月5日《诗刊》第3期,署名志摩。此诗原名 《一片糊涂帐》,是徐志摩最后一篇诗作。
347 0 0
徐志摩
这“顺”的翻译出现的时候,是很久远了;而且是大文学家和大翻译理论家,谁都不屑注意的。但因为偶然在我所搜集的“顺译模范文大成”稿本里,翻到了这一条,所以就再来一下子。 却说这一条,是出在中华民国十九年八月三日的《时报》②里的,在头号字的《针穿两手……》这一个题目之下,做着这样的文章: “被共党捉去以钱赎出由长沙逃出之中国商人,与从者二名,于昨日避难到汉,彼等主仆,均鲜血淋漓,语其友人曰,长沙有为共党作侦探者,故多数之资产阶级,于廿九日晨被捕,予等系于廿八夜捕去者,即以针穿手,以秤秤之,言时出其两手,解布以示其所穿之穴,尚鲜血淋漓。……(汉口二日电通电)” 这自然是“顺”的,虽然略一留心,即容或会有多少可疑之点。譬如罢,其一,主人是资产阶级,当然要“鲜血淋漓”的了,二仆大概总是穷人,为什么也要一同“鲜血淋漓”的呢?其二,“以针穿手,以秤秤之”干什么,莫非要照斤两来定罪名么?但是,虽然如此,文章也还是“顺”的,因为在社会上,本来说得共党的行为是古里古怪;况且只要看过《玉历钞传》,就都知道十殿阎王的某一殿里,有用天秤来秤犯人的办法,③所以“以秤秤之”,也还是毫不足奇。只有秤的时候,不用称钩而用“针”,却似乎有些特别罢了。幸而,我在同日的一种日本文报纸《上海日报》④上,也偶然见到了电通社⑤的同一的电报,这才明白《时报》是因为译者不拘拘于“硬译”,而又要“顺”,所以有些不“信”了。 倘若译得“信而不顺”一点,大略是应该这样的:“……彼等主仆,将为恐怖和鲜血所渲染之经验谈,语该地之中国人曰,共产军中,有熟悉长沙之情形者,……予等系于廿八日之半夜被捕,拉去之时,则在腕上刺孔,穿以铁丝,数人或数十人为一串。言时即以包着沁血之布片之手示之……” 这才分明知道,“鲜血淋漓”的并非“彼等主仆”,乃是他们的“经验谈”,两位仆人,手上实在并没有一个洞。穿手的东西,日本文虽然写作“针金”,但译起来须是“铁丝”,不是“针”,针是做衣服的。至于“以秤秤之”,却连影子也没有。 我们的“友邦”好友,顶喜欢宣传中国的古怪事情,尤其是“共党”的;四年以前,将“裸体游行”⑥说得像煞有介事,于是中国人也跟着叫了好几个月。其实是,警察用铁丝穿了殖民地的革命党的手,一串一串的牵去,是所谓“文明”国民的行为,中国人还没有知道这方法,铁丝也不是农业社会的产品。从唐到宋,因为迷信,对于“妖人”虽然曾有用铁索穿了锁骨,以防变化的法子,但久已不用,知道的人也几乎没有了。文明国人将自己们所用的文明方法,硬栽到中国来,不料中国人却还没有这样文明,连上海的翻译家也不懂,偏不用铁丝来穿,就只照阎罗殿上的办法,“秤”了一下完事。 造谣的和帮助造谣的,一下子都显出本相来了。 ※ ※ ※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日《北斗》第二卷第一期,署名长庚。 ②《时报》获葆贤创办的报纸,一九○四年四月在上海创刊,一九三九年九月停刊。 ③《玉历钞传》全称《玉历至宝钞传》,题称宋代“淡痴道人梦中得授,弟子勿迷道人钞录传世”,是一部宣扬因果报应迷信思想的书,共八章。其中第二章《〈玉历〉之图像》中有用天秤称犯人的图像。 ④《上海日报》日本人办的日文报纸,一九○四年七月在上海创刊,原名《上海新报》,周刊,一九○五年三月改为日报。 ⑤电通社即日本电报通讯社,一九○一年在东京创办,一九三六年与新闻联合通讯社合并为同盟社。电通社于一九二○年在中国上海设立分社。 ⑥“裸体游行”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顺天时报》(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北京办的报纸)登载一则题为《打破羞耻——武汉街市妇人之裸体游行》的新闻,造谣诬蔑当时尚维持国共合作的武汉政府。当时中国一些反动报纸曾加以转载。 #p#副标题#e#
304 0 0
鲁迅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428 0 0
姜夔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 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 蘋满汀洲人未归。
401 0 0
寇准
雨馀虚馆竹阴清,独坐书窗轸旅情。芳草衡门无马迹, 古槐深巷有蝉声。夕阳云尽嵩峰出,远岸烟消洛水平。 今夜南原赏佳景,月高风定苦吟生。
539 0 0
刘沧
倦枕寄渔乡。篷低被怯霜。月窥人、多少思量。自是欲眠眠不稳,禁听得、雁声双。 和梦早催行。归来梅竹窗。小柴门、分破闲忙。翻笑白云飞不定,谙得静、憩诗床。
432 0 0
陈著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1]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孤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问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兔,穷老无儿孙。
378 0 0
杜甫
仙郎今出宰,圣主下忧民。紫陌轩车送,丹墀雨露新。 趋程犹犯雪,行县正逢春。粉署时回首,铜章已在身。 鸣琴化欲展,起草恋空频。今日都门外,悠悠别汉臣。
365 0 0
中华文学
昨卧不夕食,今起乃朝饥。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 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饥来止于饱,饱后复何思。 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今亦不冻馁,昔亦无馀资。 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 勿学常人意,其间分是非。
349 0 0
白居易
前者匆匆襆被行,十年憔悴到京城。 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
359 0 0
刘禹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79 0 0
范仲淹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367 0 0
王守仁
病起见苔钱,规模遍地圆。儿童扫不破,子母自相连。 润屋何曾有,缘墙谩可怜。虚教作铜臭,空使外人传。
389 0 0
齐己
泠泠瀑滴清,贯串有规程。将讽观空偈,全胜照乘明。 龙神多共惜,金玉比终轻。愿在玄晖手,常资物外情。
297 0 0
贯休
汉江北泻,下长淮、洗尽胸中今古。楼橹横波征雁远,谁见鱼龙夜舞。鹦鹉洲云,凤凰池月,付与沙头鹭。功名何处,年年惟见春絮。 非不豪似周瑜,壮如黄祖,亦随秋风度。野草闲花无限数,渺在西山南浦。黄鹤楼人,赤乌年事,江汉亭前路。浮萍无据,水天几度朝暮。
354 0 0
葛长庚
寒天正飞雪,行人心切切。同为万里客,中路忽离别。 别君汾水东,望君汾水西。积雪无平冈,空山无人蹊。 羸马时倚辕,行行未遑食。下车劝僮仆,相顾莫叹息。 讵知佳期隔,离念终无极。
357 0 0
张籍
茶烟一缕轻轻,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黄金碾畔香尘细,碧玉瓯中白雪飞,扫醒破闷和脾胃。风韵美,唤醒睡希夷。 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龙团香满三江水,石鼎诗成七步才,襄王无梦到阳台。归去来,随处是蓬莱。 一瓯佳味侵诗梦,七碗清香胜碧简,竹炉汤沸火初红。两腋风,人在广寒宫。 木瓜香带千林杏,金橘寒生万壑冰,一瓯甘露更驰名。恰二更,梦断酒初醒。 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在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风韵煞,到底属陶家。 龙须喷雪浮瓯面,凤髓和云泛盏弦,劝君休惜杖头钱。学玉川,平地便升仙。 金樽满劝羊羔酒,不似灵芽泛玉瓯,声名喧满岳阳楼。夸妙手,博士便风流。 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338 0 0
李德载
积雪消来溪水宽,满楼明月碎琅玕.渔人抛得钓筒尽,却放轻舟下急滩。
429 0 0
崔道融
碾破长空绿。看银蟾、一轮似水,照人清独。缥缈风摇环珮碎,疑是英茎妙曲。忽散作、天花芬馥。帝子双双来洞户,炯肌肤、冰雪颜如玉。愁易老,意难足。 楚江万顷疏汤沐。想佳人、依然携手,碧云修竹。葱茜玲珑方寸许,清过千重夏木。速就我、同倾湘_。追忆兰亭当日事,尽凄凉、也胜卢仝屋。应不到,羡金谷。
342 0 0
赵以夫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