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365 0 0
权德舆
开尊拟对菊花黄。舞伊凉。掺渔阳。更有风流,妓女胜徐娘。只道难逢开口笑,争驰逐,利名场。 玉山蓝水两茫茫。采幽香。泛清觞。橙橘堆盘,犹恨未经霜。底事□□堪喜处,丰年最,冠江乡。邻邑问阙雨,独此邦大熟,故卒章云。
301 0 0
郭应祥
击碎珊瑚树。为留春、怕春欲去,驶如风雨。春不留兮君休问,付与流莺自语。但莫赋、绿波南浦。世上功名花梢露。政何如、一笑翻金缕。系白日,莫教暮。 苍头引马城西路。趁池亭、荻芽尚短,梅心未苦。小雨欲晴晴不定,漠漠云飞轻絮。算行乐、春来几度。鞭影不摇鞍小据。过横塘、试把前山数。双白鹭,忽飞去。
290 0 0
黄机
巨浸常牵梦,云游岂觉劳。遥空收晚雨,虚阁看秋涛。 必若思三岛,应须钓六鳌。如通十洲去,谁信碧天高。
343 0 0
中华文学
【颂】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337 0 0
无门和尚
六年西掖弘汤诰,三捷东堂总汉科。政引风霜成物色, 语回天地到阳和。清威更助朝端重,圣泽曾随笔下多。 应笑白须扬执戟,可怜春日老如何。
321 0 0
杨巨源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杜甫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319 0 0
李白
黄金华发两飘萧, 六九童心尚未消。 叱起海红簾底月, 四厢花影怒于潮。
395 0 0
龚自珍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333 0 0
佚名
白云闲洞口,飞盖入岚光。好鸟共人语,异花迎客香。 谷风闻鼓吹,苔石见文章。不是陪仙侣,无因访阮郎。
368 0 0
喜气满清门,庆集还新样。卜醉筵开意转浓,昨日今朝两。 愧我一年多,见汝双欢晚。自觉人生此会稀,有酒宁论盏。
448 0 0
陈著
不恨残花妥。不恨残春破。只恨流光,一年一度,又催新火。纵青天白日系长绳,也留春得么。 花院重教锁。春事从教过。烧_园林,尝梅台榭,有何不可。已安排、珍簟小胡床,待日长闲坐。
342 0 0
程垓
固漆投胶不可开,赠君珍重抵琼瑰。 君王晓坐金銮殿,只待相如草诏来。
328 0 0
李商隐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331 0 0
辛弃疾
安邑南门外,谁家板筑高。奉诚园里地,墙缺见蓬蒿。
361 0 0
杜牧
系舟仙宅下,清磬落春风。雨数芝田长,云开石路重。 古房清磴接,深殿紫烟浓。鹤驾何时去,游人自不逢。
293 0 0
记得提倡白话那时,受了许多谣诼诬谤,而白话终于没有跌倒的时候,就有些人改口说:然而不读古书,白话是做不好的。我们自然应该曲谅这些保古家的苦心,但也不能不悯笑他们这祖传的成法。凡有读过一点古书的人都有这一种老手段:新起的思想,就是“异端”〔2〕,必须歼灭的,待到它奋斗之后,自己站住了,这才寻出它原来与“圣教同源”;外来的事物,都要“用夷变夏”〔3〕,必须排除的,但待到这“夷”入主中夏,却考订出来了,原来连这“夷”也还是黄帝的子孙。这岂非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呢?无论什么,在我们的“古”里竟无不包函了! 用老手段的自然不会长进,到现在仍是说非“读破几百卷书者”即做不出好白话文,于是硬拉吴稚晖〔4〕先生为例。可是竟又会有“肉麻当有趣”,述说得津津有味的,天下事真是千奇百怪。其实吴先生的“用讲话体为文”,即“其貌”也何尝与“黄口小儿所作若同”。不是“纵笔所之,辄万数千言”么? 〔5〕其中自然有古典,为“黄口小儿”所不知,尤有新典,为“束发小生”所不晓。清光绪末,我初到日本东京时,这位吴稚晖先生已在和公使蔡钧大战了,〔6〕其战史就有这么长,则见闻之多,自然非现在的“黄口小儿”所能企及。所以他的遣辞用典,有许多地方是惟独熟于大小故事的人物才能够了然,从青年看来,第一是惊异于那文辞的滂沛。这或者就是名流学者们所认为长处的罢,但是,那生命却不在于此。甚至于竟和名流学者们所拉拢恭维的相反,而在自己并不故意显出长处,也无法灭去名流学者们的所谓长处;只将所说所写,作为改革道中的桥梁,或者竟并不想到作为改革道中的桥梁。 愈是无聊赖,没出息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相,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但是,似乎“下意识”〔7〕里,究竟也觉得自己之无聊的罢,便只好将还未朽尽的“古”一口咬住,希图做着肠子里的寄生虫,一同传世;或者在白话文之类里找出一点古气,反过来替古董增加宠荣。如果“不朽之大业”〔8〕不过这样,那未免太可怜了罢。而且,到了二九二五年〔9〕,“黄口小儿”们还要看什么《甲寅》之流,也未免过于可惨罢,即使它“自从孤桐先生下台之后,……也渐渐的有了生气了”〔10〕。 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11〕,正如要说明吸雅片的弊害,大概惟吸过雅片者最为深知,最为痛切一般。但即使“束发小生”,也何至于说,要做戒绝雅片的文章,也得先吸尽几百两雅片才好呢。 古文已经死掉了;白话文还是改革道上的桥梁,因为人类还在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虽然据说美国的某处已经禁讲进化论了,〔12〕但在实际上,恐怕也终于没有效的。 一月二十五日。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二月二日《国民新报副刊》。 〔2〕“异端”语见《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用夷变夏”语出《孟子·滕文公》:“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里指用外来文化同化中国的意思。夷,古人对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蔑称;夏,即华夏,中国或中华民族的古称。 〔4〕吴稚晖(1865—1953)名敬恒,江苏武进人,国民党政客。他原是清末举人,曾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一九○五年参加同盟会,自称无政府主义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右翼。 〔5〕这里的引文都见于章士钊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七号(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六日)发表的《再答稚晖先生》,其中说:“先生近用讲话体为文。纵笔所之。辄万数千言。其貌与黄口小儿所作若同。而其神则非读破几百卷书者。不能道得只字。”陈西滢在《现代评论》第三卷第五十九期(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的《闲话》里,特别将这一段引出,说“很有趣”,并说吴稚晖三十岁前在南菁书院把那里的书“都看了一遍”。而“近十年随便涉览和参考的汉文书籍至少总可以抵得三四个区区的毕生所读的线装书。”以此来为章士钊的文章作证。这里所说“竟又会有‘肉麻当有趣’,述说得津津有味的”,即指陈西滢而言。 〔6〕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夏,我国留日自费学生九人,志愿入成城学校(相当于士官预备学校)肄业;由于清政府对陆军学生顾忌很大,所以驻日公使蔡钧坚决拒绝保送。当时有留日学生二十余人(吴稚晖在内)前往公使馆代为交涉,蔡钧始终不允,双方因而发生争吵。 〔7〕“下意识”章士钊在《再答稚晖先生》中曾说:“近茀罗乙德言心解者流。极重Subconsciousness之用。谓吾人真正意态。每于无意识中发焉。而凡所发。则又在意识用事时正言否之。此人生一奇也。”心解,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Subconsciousness,英语: 下意识。 〔8〕“不朽之大业”语出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按吴稚晖在《我们所请愿于章先生者》一文中,曾引用曹植《与杨修书》中的“岂徒#p#副标题#e#
327 0 0
鲁迅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 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
303 0 0
王建
一片苔床水漱痕,何人清赏动乾坤。谪仙醉后云为态, 野客吟时月作魂。光景不回波自远,风流难问石无言。 迩来多少登临客,千载谁将胜事论。
383 0 0
吴融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