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南浮去似飞,楚乡云水本无依。离心不忍闻春鸟, 病眼何堪送落晖。掺袂客从花下散,棹舟人向镜中归。 夫君别我应惆怅,十五年来识素衣。
352 0 0
韦庄
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 怀新目似击,接要心已领。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 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 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 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
315 0 0
杜甫
维舟登野岸,因访故人居。乱后知何处,荆榛匝弊庐。 欲问当年事,耕人都不知。空馀堤上柳,依旧自垂丝。
331 0 0
中华文学
百年为市后为池。
304 0 0
佚名
上海恐怕也真是中国的“最文明”的地方,在电线柱子和墙壁上,夏天常有劝人勿吃天然冰的警告,春天就是告诫父母,快给儿女去种牛痘的说帖,上面还画着一个穿红衫的小孩子。我每看见这一幅图,就诧异我自己,先前怎么会没有染到天然痘,呜呼哀哉,于是好像这性命是从路上拾来似的,没有什么希罕,即使姓名载在该杀的“黑册子”〔2〕上,也不十分惊心动魄了。但自然,几分是在所不免的。 现在,在上海的孩子,听说是生后六个月便种痘就最安全,倘走过施种牛痘局的门前,所见的中产或无产的母亲们抱着在等候的,大抵是一岁上下的孩子,这事情,现在虽是不属于知识阶级的人们也都知道,是明明白白了的。我的种痘却很迟了,因为后来记的清清楚楚,可见至少已有两三岁。虽说住的是偏僻之处,和别地方交通很少,比现在可以减少输入传染病的机会,然而天花却年年流行的,因此而死的常听到。我居然逃过了这一关,真是洪福齐天,就是每年开一次庆祝会也不算过分。否则,死了倒也罢了,万一不死而脸上留一点麻,则现在除年老之外,又添上一条大罪案,更要受青年而光脸的文艺批评家的奚落了。幸而并不,真是叨光得很。 那时候,给孩子们种痘的方法有三样。一样,是淡然忘之,请痘神随时随意种上去,听它到处发出来,随后也请个医生,拜拜菩萨,死掉的虽然多,但活的也有,活的虽然大抵留着瘢痕,但没有的也未必一定找不出。一样是中国古法的种痘,将痘痂研成细末,给孩子由鼻孔里吸进去,发出来的地方虽然也没有一定的处所,但粒数很少,没有危险了。人说,这方法是明末发明的〔3〕,我不知道可的确。 第三样就是所谓“牛痘”了,因为这方法来自西洋,所以先前叫“洋痘”。最初的时候,当然,华人是不相信的,很费过一番宣传解释的气力。这一类宝贵的文献,至今还剩在《验方新编》〔4〕中,那苦口婆心虽然大足以感人,而说理却实在非常古怪的。例如,说种痘免疫之理道:“‘痘为小儿一大病,当天行时,尚使远避,今无故取婴孩而与之以病,可乎?’曰:‘非也。譬之捕盗,乘其羽翼未成,就而擒之,甚易矣;譬之去莠,及其滋蔓未延,芟而除之,甚易矣。……’” 但尤其非常古怪的是说明“洋痘”之所以传入中国的原因: “予考医书中所载,婴儿生数日,刺出臂上污血,终身可免出痘一条,后六道刀法皆失传,今日点痘,或其遗法也。夫以万全之法,失传已久,而今复行者,大约前此劫数未满,而今日洋烟入中国,害人不可胜计,把那劫数抵过了,故此法亦从洋来,得以保全婴儿之年寿耳。若不坚信而遵行之,是违天而自外于生生之理矣!……” 而我所种的就正是这抵消洋烟之害的牛痘。去今已五十年,我的父亲也不是新学家,但竟毅然决然的给我种起“洋痘”来,恐怕还是受了这种学说的影响,因为我后来检查藏书,属于“子部医家类”〔5〕者,说出来真是惭愧得很,——实在只有《达生篇》〔6〕和这宝贝的《验方新编》而已。 那时种牛痘的人固然少,但要种牛痘却也难,必须待到有一个时候,城里临时设立起施种牛痘局来,才有种痘的机会。我的牛痘,是请医生到家里来种的,大约是特别隆重的意思;时候可完全不知道了,推测起来,总该是春天罢。这一天,就举行了种痘的仪式,堂屋中央摆了一张方桌子,系上红桌帷,还点了香和蜡烛,我的父亲抱了我,坐在桌旁边。上首呢,还是侧面,现在一点也不记得了。这种仪式的出典,也至今查不出。 这时我就看见了医官。穿的是什么服饰,一些记忆的影子也没有,记得的只是他的脸:胖而圆,红红的,还带着一副墨晶的大眼镜。尤其特别的是他的话我一点都不懂。凡讲这种难懂的话的,我们这里除了官老爷之外,只有开当铺和卖茶叶的安徽人,做竹匠的东阳人,和变戏法的江北佬。官所讲者曰“官话”,此外皆谓之“拗声”。他的模样,是近于官的,大家都叫他“医官”,可见那是“官话”了。官话之震动了我的耳膜,这是第一次。 照种痘程序来说,他一到,该是动刀,点浆了,但我实在糊涂,也一点都没有记忆,直到二十年后,自看臂膊上的疮痕,才知道种了六粒,四粒是出的。但我确记得那时并没有痛,也没有哭,那医官还笑着摩摩我的头顶,说道:“乖呀,乖呀!” 什么叫“乖呀乖呀”,我也不懂得,后来父亲翻译给我说,这是他在称赞我的意思。然而好像并不怎么高兴似的,我所高兴的是父亲送了我两样可爱的玩具。现在我想,我大约两三岁的时候,就是一个实利主义者的了,这坏性质到老不改,至今还是只要卖掉稿子或收到版税,总比听批评家的“官话”要高兴得多。 一样玩具是朱熹所谓“持其柄而摇之,则两耳还自击”的鼗鼓〔7〕,在我虽然也算难得的事物,但仿佛曾经玩过,不觉得希罕了。最可爱的是另外的一样,叫作“万花筒”,是一个小小的长圆筒,外糊花纸,两端嵌着玻璃,从孔子较小的一端向明一望,那可真是猗欤休哉,里面竟有许多五颜六色,希奇古怪的花朵,而这些花朵的模样,都是非常整齐巧妙,为实际的花朵丛#p#副标题#e#
305 0 0
鲁迅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362 0 0
曾几
凭高眺远,见凄凉海国,高秋云物。岛屿沈洋萍几点,漠漠天垂四壁。粟粒太虚,蜉蝣天地,怀抱皆冰雪。清风明月,坐中看我三杰。为爱暮色苍寒,天光上下,舣棹须明发。一片玻璃秋万顷,天外去帆明灭。招手仙人,拍肩居士,散我骑鲸发。钓鳌台上,叫云断残月。
292 0 0
白石峰犹在,横桥一径微。多年无客过,落日有云归。 水净苔生发,山寒树著衣。如何方广寺,千古去人稀。
350 0 0
飞泉溅禅石,瓶注亦生苔。海上山不浅,天边人自来。 长年随桧柏,独夜任风雷。猎者闻疏磬,知师入定回。
361 0 0
方干
昔为瑶池侣,飞舞集蓬莱。今作江汉别,风雪一徘徊。 嘶马立未还,行舟路将转。江头暝色深,挥袖依稀见。
366 0 0
刘禹锡
寒女命自薄,生来多贱微。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 养蚕多苦心,茧熟他人丝。织素徒苦力,素成他人衣。 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终日著罗绮,何曾识机杼。 清夜闻歌声,听之泪如雨。他人如何欢,我意又何苦。 所以问皇天,皇天竟无语。
421 0 0
邵谒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21 0 0
王昌龄
山城如斗大,君肯为、两年留。问读易堂前,翛然松竹,留得君不。天边乍传消息,趁春风、归侍翠云裘。留取去思无限,江蓠香满汀洲。 不妨无蟹有监州。臭味喜相投。怪底事朝来,骊歌催唱,唤起离愁。羡君戏衫脱却,一身轻、无事也无忧。昨夜梦随杖履,道林岳麓同游。
328 0 0
百舌鸣高树,弄音无常则。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
403 0 0
郑愔
下马捧椒浆,迎神白玉堂。如何铁如意,独自与姚苌。
343 0 0
李商隐
将寻国朝事,静读柳芳历。八月日之五,开卷忽感激。 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 杨李盗吏权,贪残日狼藉。燕戎伺其便,百万奋长戟。 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生人死欲尽,揳业犹不息。 肃宗传宝图,寇难连年击。天地方开泰,铸鼎成继述。 万国哭龙衮,悲思动蛮貊。自此千秋节,不复动金石。 悲风扬霜天,繐帷冷尘席。零落太平老,东西乱离客。 往往为余言,呜咽泪双滴。况当近塞地,哀吹起边笛。 抚几观陈文,使我心不怿。花萼笑繁华,温泉树容碧。 霓裳烟云尽,梨园风雨隔。露囊与金镜,东逝惊波溺。 昔闻欢娱事,今日成惨戚。神仙不可求,剑玺苔文积。 万古长恨端,萧萧泰陵陌。
354 0 0
马卿方失意,东去谒诸侯。过宋人应少,游梁客独愁。 鸟翻千室暮,蝉急两河秋。仆本无媒者,因君泪亦流。
294 0 0
李端
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
505 0 0
宋之问
人物盛乾淳,东嘉最得人。费江山、几许精神。我已后时犹遍识,君子子、又相亲。 秋入塞垣新。风寒上醉痕。万百般、倚靠苍旻。只愿诸贤长寿健,容老我、看闲身。
208 0 0
小红桃脸花中笑。笑中花脸桃红小。垂柳拂帘低。低帘拂柳垂。 袅花风鬓绕。绕鬓风花袅。归路月沉西。西沉月路归。
288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