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本是诸生守文墨, 今将匹马静烟尘。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识遗民。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344 0 0
韦应物
随风和雨带烟开。更清冷、照崔巍。片片亦佳哉。细看得、花如翦裁。 茅檐出没,水浮桥外,人自两峰来。吟到涧泉梅。问何似、山阴道回。昌甫有“春浦雪涧泉梅”之句。
296 0 0
韩淲
令节重遨游,分镳应彩球。骖驔回上苑,蹀躞绕通沟。 影就红尘没,光随赭汗流。赏阑清景暮,歌舞乐时休。
308 0 0
中华文学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濅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1〕(《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郑玄则谓“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诗谱序》)〔2〕虽荒古无文,并难征信,而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间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随讫。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之法,今不能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辞》)“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3〕(司马贞《补史记》)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于《易》〔4〕),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说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许慎〔5〕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文解字序》)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诂之事也。虞夏书契,今不可见,岣嵝禹书〔6〕,伪造不足论,商周以来,则刻于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秦汉,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意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触目会心,不待授受,渐而演进,则会意指事之类兴焉。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柢,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连属文字,亦谓之文。而其兴盛,盖亦由巫史乎。巫以记神事,更进,则史以记人事也,然尚以上告于天;翻今之《易》与《书》,间能得其仿佛。至于上古实状,则荒漠不可考,君长之名,且难审知,世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7〕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有巢燧人〔8〕伏羲神农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降及轩辕,遂多传说,逮于虞夏,乃有箸于简策之文传于今。 巫史非诗人,其职虽止于传事,然厥初亦凭口耳,虑有愆误,则练句协音,以便记诵。文字既作,固无愆误之虞矣,而简策繁重,书削为劳,故复当俭约其文,以省物力,或因旧习,仍作韵言。今所传有黄帝《道言》〔9〕见《吕氏春秋》),《金人铭》〔10〕(《说苑》),颛顼《丹书》〔11〕(《大戴礼记》),帝喾《政语》〔12〕(《贾谊新书》),虽并出秦汉人书,不足凭信,而大抵协其音,偶其词,使读者易于上口,则殆犹古之道也。 由前言更推度之,则初始之文,殆本与语言稍异,当有藻韵,以便传诵,“直言曰言,论难曰语”〔13〕,区以别矣。然汉时已并称凡等于竹帛者为文章(《汉书》《艺文志》);后或更拓其封域,举一切可以图写,接于目睛者皆属之。梁之刘勰〔14〕,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稍隘之义,则《易》有曰,“物相杂,故曰文。”〔15〕《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可知凡所谓文,必相错综,错而不乱,亦近丽尔之象。至刘熙〔16〕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释名》)。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绣矣。《说文》又有彣字,云: “也”;“北,彣彰也”〔17〕。盖即此义。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刘勰虽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而晋宋以来,文笔之辨又甚峻。其《总术篇》即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18〕所诠,尤为昭晰,曰#p#副标题#e#
309 0 0
鲁迅
风约湖船,微摆撼、水光山色。纵夹岸、秋芳冷淡,亦随风拆。荷芰尚堪骚客制,兰苕犹许诗人摘。最关情、疏雨画桥西,宜探索。 蓬岛上,神仙宅。苍玉佩,青城客。把从前文字,委诸河伯。涵浸胸中今古藏,编排掌上乾坤策。却仍携、新草阜陵书,归山泽。
462 0 0
吴泳
底事秋英色厌黄。喜行春令借红妆。谢天分付千年品,特地搀先九日香。陶令骇观须把酒,崔生瞥见误成章。蜂情蝶思兼迷了,采蕊还如媚景忙。
339 0 0
国有承祧重,人知秉哲尊。清风来望苑,遗烈在东藩。 此日升缑岭,何因到寝门。天高不可问,烟霭共昏昏。 夏启吾君子,周储上帝宾。音容一飘忽,功业自纷纶。 露泣承华月,风惊丽正尘。空馀商岭客,行泪下宜春。 出处成交让,经纶有大功。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 甲观光阴促,园陵天地长。箫笳咽无韵,宾御哭相将。 盛烈传彝鼎,遗文被乐章。君臣知己分,零泪乱无行。 彩仗清晨出,非同齿胄时。愁烟锁平甸,朔吹绕寒枝。 楚客来何补,缑山去莫追。回瞻飞盖处,掩袂不胜悲。
365 0 0
邺城中,暮尘起。将黑丸,斫文吏。棘为鞭,虎为马。 团团走,邺城下。切玉剑,射日弓。献何人,奉相公。 扶毂来,关右儿。香扫途,相公归。
411 0 0
李贺
车马长安道,谁知大隐心。蛮僧留古镜,蜀客寄新琴。 晒药竹斋暖,捣茶松院深。思君一相访,残雪似山阴。
445 0 0
皇甫冉
【浪淘沙漫】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 更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 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阕。 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殢雨尤云,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 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390 0 0
柳永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1]
360 0 0
王昌龄
狐向窟嗥不祥。
334 0 0
佚名
蜀地从来胜,棠梨第一花。更应无软弱,别自有妍华。 不贵绡为雾,难降绮作霞。移须归紫府,驻合饵丹砂。 密映弹琴宅,深藏卖酒家。夜宜红蜡照,春称锦筵遮。 连庙魂栖望,飘江字绕巴。未饶酥点薄,兼妒雪飞斜。 旧赏三年断,新期万里赊。长安如种得,谁定牡丹夸。
383 0 0
吴融
雕鹗途程在碧天,彩衣东去复何言。二千宾客旧知己, 十二山河新故园。吟看桂生溪月上,醉听鲲化海涛翻。 好期圣代重相见,莫学袁生老竹轩。
359 0 0
谭用之
独振儒风遇盛时,紫泥初降世人知。文章报主非无意, 书剑还家素有期。秋寺卧云移棹晚,暮江乘月落帆迟。 东归自是缘清兴,莫比商山咏紫芝。
385 0 0
许浑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384 0 0
赵嘏
杨白花,风吹度江水。坐令宫树无颜色, 摇荡春光千万里。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
322 0 0
柳宗元
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287 0 0
赵长卿
孀妾怨长夜,独客梦归家。傍檐虫缉丝,向壁灯垂花。 檐外月光吐,帘中树影斜。悠悠飞露姿,点缀池中荷。
404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