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成桑野。笑人间,江翻平陆,水云高下。自是三山颜色好,更著雨婚烟嫁。料未必、龙眠能画。拟向诗人求幼妇,倩诸君、妙手皆谈马。须进酒,为陶写。 回头鸥鹭瓢泉社。莫吟诗、莫抛尊酒,是吾盟也。千骑而今遮白发,忘却沧浪亭榭。但记得、灞陵呵夜。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蝉噪也,绿阴夏。
387 0 0
辛弃疾
江神子(昏昏雪意惨云容) 昏昏雪意惨云容, 猎霜风,岁将穷。 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 清夜小窗围兽火, 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 暗香浓,玉玲珑。 对景忽惊, 身在大江东。 上国故人谁念我, 晴嶂远,暮云重。
368 0 0
葛胜仲
一 旭生〔2〕先生: 前天收到《猛进》〔3〕第一期,我想是先生寄来的,或者是玄伯〔4〕先生寄来的。无论是谁寄的,总之:我谢谢。 那一期里有论市政的话,使我忽然想起一件不相干的事来。我现在住在一条小胡同里,这里有所谓土车者,每月收几吊钱,将煤灰之类搬出去。搬出去怎么办呢?就堆在街道上,这街就每日增高。有几所老房子,只有一半露出在街上的,就正在豫告着别的房屋的将来。我不知道什么缘故,见了这些人家,就像看见了中国人的历史。 姓名我忘记了,总之是一个明末的遗民,他曾将自己的书斋题作“活埋庵”。 〔5〕谁料现在的北京的人家,都在建造“活埋庵”,还要自己拿出建造费。看看报章上的论坛,“反改革”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强聒不舍”〔6〕,也许是一个药方罢,但据我所见,则有些人们—— 甚至于竟是青年——的论调,简直和“戊戌政变”〔7〕时候的反对改革者的论调一模一样。你想,二十七年了,还是这样,岂不可怕。大约国民如此,是决不会有好的政府的;好的政府,或者反而容易倒。也不会有好议员的;现在常有人骂议员,说他们收贿,无特操,趋炎附势,自私自利,但大多数的国民,岂非正是如此的么?这类的议员,其实确是国民的代表。 我想,现在的办法,首先还得用那几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经说过的“思想革命”〔8〕。还是这一句话,虽然未免可悲,但我以为除此没有别的法。而且还是准备“思想革命”的战士,和目下的社会无关。待到战士养成了,于是再决胜负。我这种迂远而且渺茫的意见,自己也觉得是可叹的,但我希望于《猛进》的,也终于还是“思想革命”。 鲁迅。三月十二日。 鲁迅先生: 你所说底“二十七年了,还是这样,”诚哉是一件极“可怕”的事情。人类思想里面,本来有一种惰性的东西,我们中国人的惰性更深。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听天任命和中庸的空气打不破,我国人的思想,永远没有进步的希望。 你所说底“讲话和写文章,似乎都是失败者的征象。 正在和运命恶战的人,顾不到这些。”实在是最痛心的话。 但是我觉得从另外一方面看,还有许多人讲话和写文章,还可以证明人心的没有全死。可是这里需要有分别,必需要是一种不平的呼声,不管是冷嘲或热骂,才是人心未全死的证验。如果不是这样,换句话说,如果他的文章里面,不用很多的“!”,不管他说的写的怎么样好听,那人心已经全死,亡国不亡国,倒是第二个问题。 “思想革命”,诚哉是现在最重要不过的事情,但是我总觉得《语丝》,《现代评论》和我们的《猛进》,就是合起来,还负不起这样的使命。我有两种希望:第一希望大家集合起来,办一个专讲文学思想的月刊。里面的内容,水平线并无庸过高,破坏者居其六七,介绍新者居其三四。这样一来,大学或中学的学生有一种消闲的良友,与思想的进步上,总有很大的裨益。我今天给适之先生略谈几句,他说现在我们办月刊很难,大约每月出八万字,还属可能,如若想出十一二万字,就几乎不可能。我说你又何必拘定十一二万字才出,有七八万就出七八万,即使再少一点,也未尝不可,要之有它总比没有它好的多。这是我第一个希望。第二我希望有一种通俗的小日报。现在的《第一小报》,似乎就是这一类的。 这个报我只看见三两期,当然无从批评起,但是我们的印象:第一,是篇幅太小,至少总要再加一半才敷用;第二,这种小报总要记清是为民众和小学校的学生看的。所以思想虽需要极新,话却要写得极浅显。所有专门术语和新名词,能躲避到什么步田地躲到什么步田他。《第一小报》对于这一点,似还不很注意。这样良好的通俗小日报,是我第二种的希望。拉拉杂杂写来,漫无伦叙。你的意思以为何如? 徐炳昶。三月十六日。 二 旭生先生: 给我的信旱看见了,但因为琐琐的事情太多,所以到现在才能作答。 有一个专讲文学思想的月刊,确是极好的事,字数的多少,倒不算什么问题。第一为难的却是撰人,假使还是这几个人,结果即还是一种增大的某周刊或合订的各周刊之类。况且撰人一多,则因为希图保持内容的较为一致起见,即不免有互相牵就之处,很容易变为和平中正,吞吞吐吐的东西,而无聊之状于是乎可掬。现在的各种小周刊,虽然量少力微,却是小集团或单身的短兵战,在黑暗中,时见匕首的闪光,使同类者知道也还有谁还在袭击古老坚固的堡垒,较之看见浩大而灰色的军容,或者反可以会心一笑。在现在,我倒只希望这类的小刊物增加,只要所向的目标小异大同,将来就自然而然的成了联合战线,效力或者也不见得小。但目下倘有我所未知的新的作家起来,那当然又作别论。 通俗的小日报,自然#p#副标题#e#
349 0 0
鲁迅
年重月,月重光。万瓦千林白似霜。扁舟入醉乡。 山苍苍。水茫茫。严濑当时不是狂。高风引兴长。
351 0 0
向子諲
哀乐暗成疾,卧中芳月移。西山有清士,孤啸不可追。 捣药昼林静,汲泉阴涧迟。微踪与麋鹿,远谢求羊知。
402 0 0
中华文学
郭南云水佳,讼简野情发。紫芝每相引,黄绶不能绁。 稍入石门幽,始知灵境绝。冥搜未寸晷,仙径俄九折。 蟠木盖石梁,崩岩露云穴。数峰拔昆仑,秀色与空澈。 玉气交晴虹,桂花留曙月。半岩采珉者,一点如片雪。 真赏无前程,奇观宁暂辍。更闻东林磬,可听不可说。 兴中寻觉化,寂尔诸象灭。
314 0 0
钱起
一片鲎鱼壳,其中生翠波。买须能紫贝,用合对红螺。 尽泻判狂药,禁敲任浩歌。明朝与君后,争那玉山何。
414 0 0
皮日休
天台衡岳旧曾寻,闲忆留题白石林。岁月已残衰飒鬓, 风骚犹壮寂寥心。缑山碧树遮藏密,丹穴红霞掩映深。 争得相逢一携手,拂衣同去听玄音。
379 0 0
齐己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411 0 0
李商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70 0 0
杜牧
千灯有宿因,长老许相亲。夜永楼台雨,更深江海人。 劳生无了日,妄念起微尘。不是真如理,何门静此身。
400 0 0
张乔
尧舜传天下,同心致太平。吾君内举圣,远合至公情。 锡命承丕业,崇亲享大名。二天资广运,两曜益齐明。 道畅昆虫乐,恩深朽蠹荣。皇舆久西幸,留镇在东京。 合宴千官入,分曹百戏呈。乐来嫌景遽,酒著讶寒轻。 喜气连云阁,欢呼动洛城。人间知几代,今日见河清。
345 0 0
张说
【南歌子】 疏雨池塘见, 微风襟袖知。 阴阴夏木啭黄鹂。 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 难逢敌手棋。 日长偏与睡相宜。 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432 0 0
贺铸
【金错刀】 日融融,草芊芊, 黄莺求友啼林前。 柳条袅袅拖金线, 花蕊茸茸簇锦毡。 鸠逐妇,燕穿帘, 狂蜂浪蝶相翩翩。 春光堪赏还堪玩, 恼煞东风误少年。
419 0 0
冯延巳
旧房西壁画支公,昨暮今晨色不同。 远客闲心无处所,独添香火望虚空。
425 0 0
集贤池馆从他盛,履道林亭勿自轻。 往往归来嫌窄小,年年为主莫无情。
422 0 0
白居易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380 0 0
已失巴陵雨,犹逢蜀坂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 馀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
孟浩然
圣运关天纪,龙飞古帝基。振摇三蜀地,耸发万年枝。 出震同中古,承乾动四夷。恩颁新命广,泪向旧朝垂。 大宝归玄谶,殊祥出远池。法天深罔测,体圣妙难知。 俭德为全德,无思契十思。丕图非力致,英武悉天资。 正直方亲切,回邪岂敢窥。将排颇与牧,相得稷兼夔。 盐出符真主,麟来合大规。赓歌随羽籥,奕叶斅伊祁。 寡欲情虽泰,忧民色未怡。盛如唐创业,宛胜晋朝仪。 旰食宫莺啭,宵衣禁漏迟。多于汤土地,还有禹胼胝。 视物如伤日,胜残去杀时。守文情的的,无逸戒孜孜。 轩顼风重振,皇唐鼎创移。始闻呈瑞石,又报产灵芝。 覆帱高缘大,包容妙在卑。兄呼春赫日,师指佛牟尼。 佳气宸居合,淳风乐府吹。急贤彰帝业,解网见天慈。 粟赤千千窖,军雄万万儿。八蛮须稽颡,四海仰昌期。 玉辇嫔嫱拥,宫花锦绣欹。尧云同叆叇,汉祖太驱驰。 氛祲根株尽,浇讹朕兆隳。山河方有截,野逸诏无遗。 境静消锋镝,田香熟稻r1.梦中逢傅说,殿上见辛毗。 金镜悬千古,彤云起四维。盛行唐典法,再睹舜雍熙。 祝寿乾文动,郊天太一随。煌煌还宿卫,亹亹叶声诗。 饮醴和甘雨,非烟绕御帷。银轮随宝马,玉沼见金龟。 杳杳闻韵濩,重重降抚绥。魏徵须却出,葛亮更何之。 简约逾前古,升平美不疑。触邪羊唅唅,鼓腹叟嘻嘻。 迈五方云大,超三始见奇。锦霞连紫极,仙鸟下峨眉。 谢傅还为傅,周师又作师。纳隍为永任,从谏契无为。 子子寰瀛主,孙孙日月旗。寿春嗟寿域,万国尽虔祈。 捧日三车子,恭思八彩眉。愿将七万岁,匍匐拜瑶墀。
418 0 0
贯休
万古清淮照远天,黄河浊浪不相关。县留东道三千客, 宅锁南塘一片山。草色净经秋雨绿,烧痕寒入晓窗斑。 闽王美锦求贤制,未许陶公解印还。
徐夤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