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湘妃浦口莲开尽, 昨夜红稀。 懒过前溪, 闲舣扁舟看雁飞。 去年谢女池边醉, 晚雨霏微。 记得归时, 旋折新荷盖舞衣。
424 0 0
晏几道
燕燕辞巢蝉蜕枝,穷居积雨坏藩篱。夜长檐霤寒无寝, 日晏厨烟湿未炊。悟主一言那可学,从军五首竟徒为。 故人骢马朝天使,洛下秋声恐要知。
372 0 0
窦牟
兵火销邻境,龙沙有去人。江潭牵兴远,风物入题新。 雪湛将残腊,霞明向早春。郡侯开宴处,桃李照歌尘。
401 0 0
齐己
半夜长安雨,灯前越客吟。孤舟行一月,万水与千岑。 岛屿夏云起,汀洲芳草深。何当折松叶,拂石剡溪阴。
395 0 0
贾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346 0 0
佚名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349 0 0
李贺
万树绿杨垂,千般黄鸟语。庭花风雨馀,岑寂如村坞。 依依官渡头,晴阳照行旅。
394 0 0
韩偓
绀葩乍坼。笑烂漫娇红,不是春色。换了素妆,重把青螺轻拂。旧歌共渡烟江,却占玉奴标格。风霜峭、瑶台种时,付与仙骨。 闲门昼掩凄恻。似淡月梨花,重化清魄。尚带唾痕香凝,怎忍攀摘。嫩绿渐满溪阴,蔌蔌粉云飞出。芳艳冷、刘郎未应认得。
441 0 0
王沂孙
【古绝句】 藁砧今何在, 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 破镜飞上天。
421 0 0
汉无名氏
吴都霸道昌,才子去观光。望阙云天近,朝宗水路长。 海门收片雨,建业泊残阳。欲问淮王信,仙都即帝乡。
414 0 0
老病力难任,犹多镜雪侵。鲈鱼消宦况,鸥鸟识归心。 急雨江帆重,残更驿树深。乡关殊可望,渐渐入吴音。
350 0 0
顾况
杜衡〔2〕先生在二月十四的《火炬》〔3〕上教给我们,中国人的遇“月蚀放鞭炮决非出于迷信”,乃是“出于欺骗;一方面骗自己,但更主要的是骗月亮”,“借此敷衍敷衍面子,免得将来再碰到月亮的时候大家下不去”。 这也可见民众之不可信,正如莎士比亚的《凯撒传》〔4〕所揭破了,他们不但骗自己,还要骗月亮,——但不知道是否也骗别人? 况且还有未经杜衡先生指出的一点:是愚。他们只想到将来会碰到月亮,放鞭炮去声援,却没有想到也会碰到天狗。并且不知道即使现在并不声援,将来万一碰到月亮时,也可以随机说出一番道理来敷衍过去的。 我想:如果他们知道这两点,那态度就一定可以“超然”,很难看见骗的痕迹了。 EE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三月五日上海《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十二期“掂斤簸两”栏,省名何干。 〔2〕杜衡(1906—1964)原名戴克崇,笔名苏汶、杜衡,浙江杭县人。三十年代以“第三种人”自居,攻击左翼文艺运动,曾编辑《新文艺》、《现代》等刊物。著有短篇小说集《还乡集》、长篇小说《叛徒》等。 〔3〕《火炬》上海《大晚报》的文艺副刊,国民党复兴社特务崔万秋主编。杜衡在该刊发表的文章题为《月蚀引起的话》。〔4〕莎士比亚(W.Shakespeare,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凯撒传》是他早期所写的历史剧,描写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奴隶主阶级军事统帅凯撒和元老贵族之间的斗争。一九三四年六月,杜衡在《文艺风景》创刊号上发表《莎剧凯撒传里所表现的群众》一文,以谈莎剧为名,污蔑群众“没有理性”,“没有明确的利害观念”,“完全被几个煽动家所控制着,所操纵着”。
354 0 0
鲁迅
洪河绝山根,单轨出其侧。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息。 秦皇既恃险,海内被吞食。及嗣同覆颠,咽喉莫能塞。 炎灵讵西驾,娄子非经国。徒欲扼诸侯,不知恢至德。 圣朝及天宝,豺虎起东北。下沉战死魂,上结穷冤色。 古今虽共守,成败良可识。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 驰车一登眺,感慨中自恻。
381 0 0
韦应物
闲忆当年游物外,羽人曾许驻仙乡。溪头烘药烟霞暖, 花下围棋日月长。偷摘蟠桃思曼倩,化成蝴蝶学蒙庄。 俗缘未断归浮世,空望林泉意欲狂。
382 0 0
中华文学
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 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喜君知。
407 0 0
张籍
渺渺归何处,沿流附客船。久依鄱水住,频税越人田。 偶俗机偏少,安闲性所便。只应君少惯,又欲寄林泉。
320 0 0
刘长卿
洞庭栽种似潇湘,绿绕人家带夕阳。霜裛露蒸千树熟, 浪围风撼一洲香。洪崖遣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 藏贮待供宾客好,石榴宜称映舟光。
412 0 0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满目山河增感慨,一时风景寄遨游。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
314 0 0
【阮郎归】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 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 画堂双燕「栖」。
434 0 0
欧阳修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368 0 0
苏轼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