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君席,白露沾我衣。劝君酒杯满,听我狂歌词。 五十已后衰,二十已前痴。昼夜又分半,其间几何时。 生前不欢乐,死后有馀赀。焉用黄墟下,珠衾玉匣为。
329 0 0
白居易
象服华年两鬓青。喜逢生日是嘉平。何妨开宴雪初晴。 酒劝十分金凿落,舞催三叠玉娉婷。满堂欢笑祝椿龄。
360 0 0
张纲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351 0 0
苏舜钦
晚景函关路,凉风社日天。青岩新有燕,红树欲无蝉。 愁立驿楼上,厌行官堠前。萧条秋兴苦,渐近二毛年。
332 0 0
【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1]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2] 蕙肴蒸兮兰藉,莫桂酒兮椒浆。[3]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4]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345 0 0
中华文学
鶺鴒有旧曲,调苦不成歌。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 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321 0 0
宋之问
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养雏成大鹤,种子作高松。 白石通宵煮,寒泉尽日舂。不曾离隐处,那得世人逢。
367 0 0
贾岛
银河无浪,琼楼不暑。一点柔情如水。肯捐兰佩了渠愁,尽闲却、纤纤机杼。 波心沁雪,鸥边分雨。翦得荷花能楚。天公煞自解风流,看得我、如何销汝。
410 0 0
方岳
胜异恣游应未遍,路岐犹去几时还。浪花湖阔虹蜺断, 柳线村深鸟雀闲。千室绮罗浮画楫,两州丝竹会茶山。 眼前便是神仙事,何必须言洞府间。
370 0 0
曹松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315 0 0
杜甫
轮台客舍春草满,颍阳归客肠堪断。穷荒绝漠鸟不飞, 万碛千山梦犹懒。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 五侯贵门脚不到,数亩山田身自耕。兴来浪迹无远近, 及至辞家忆乡信。无事垂鞭信马头,西南几欲穷天尽。 奉使三年独未归,边头词客旧来稀。借问君来得几日, 到家不觉换春衣。高斋清昼卷帷幕,纱帽接z5慵不著。 中酒朝眠日色高,弹棋夜半灯花落。冰片高堆金错盘, 满堂凛凛五月寒。桂林蒲萄新吐蔓,武城刺蜜未可餐。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 叶河蕃王能汉语。知尔园林压渭滨,夫人堂上泣罗裙。 鱼龙川北盘谿雨,鸟鼠山西洮水云。台中严公于我厚, 别后新诗满人口。自怜弃置天西头,因君为问相思否。
313 0 0
岑参
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 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279 0 0
李白
暗滩水落涨虚沙,滩去秦吴万里赊。马上折残江北柳, 舟中开尽岭南花。离歌不断如留客,归梦初惊似到家。 山鸟一声人未起,半床春月在天涯。
358 0 0
许浑
传有东南别,题诗报客居。江山知不厌,州县复何如。 莫恨吴歈曲,尝看越绝书。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
295 0 0
高适
【岁晏行】[1] 旧岁已晏新岁逼[2],山城雪飞北风烈。 徭夫河边行且哭[3],沙寒水冰冻伤骨。 长官州号吏驰突[4],府帖连催筑河卒[5]。 一年征求不少蠲[6],贫家卖男富卖田。 白金纵有非地产[7],一两已值千铜钱[8]。 往时人家有储粟[9],今岁人家饭不足。 饥鹤翻飞不畏人,老鸦鸣噪日近屋[10]。 生男长成聚比邻,生女落地思嫁人[11]。 官家私家各有务[12],百岁岂止疗一身[13]。 近闻狐兔亦征及[14],列网持矰编山城[15]。 野人知田不知猎[16],蓬矢桑弓射不得[17]。 嗟呼今昔岂弄情[18],昔时新年歌满城。 明朝亦是新年到,北舍东邻闻哭声。
403 0 0
何景明
正春晴,又春冷,云低欲落。琼苞未剖,早是东风作恶。旋安排、一双银蒜镇罗幕。幽壑。水生漪,皱嫩绿、潜鳞初跃。愔愔门巷,桃树红才约略。知甚时,霁华烘破青青萼。 忆昨。□□□□,引蝶花边,近来重见,身学垂杨瘦削。问小翠眉山,为谁攒却。斜阳院宇,任蛛丝罥遍,玉筝弦索。户外惟闻,放翦刀声,深在妆阁。料想裁缝,白苎春衫薄。
310 0 0
蒋捷
【落花】 边理枝头花正开, 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 莫遣纷纷点翠台。
371 0 0
朱淑真
雅燕飞觞,清谈挥座,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坐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流连。
452 0 0
米芾
萧史幽栖地,林间蹋凤毛。洑流何处入,乱石闭门高。 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清秋多宴会,终日困香醪。
256 0 0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唯才是举,以利天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非常感人,尤其是管鲍之交更是成为千古美谈。两人曾经各为其主,在战场上生死相搏,但后来内战结束,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了齐国的共同利益,成为知己,共同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齐桓晋文之事”于是成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其中,鲍叔知人善荐,主动让贤,管仲当仁不让,敢担重责,无疑都值得大书特书。不过,让我最心折的还是齐桓公。在春秋时期,君与臣的关系虽然还不像战国之后那么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有为而强势的君主在大臣面前无疑有着绝对主导权。齐桓公即位后,面对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兴兵讨伐并将其擒杀几乎易如反掌,但他却不计前嫌,不但不予追究,反而给予绝对信任,将治国之权悉数赋予,这不但体现出他胸怀广阔,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他目标高远,以天下苍生为念,加上知人善用,作为一个国家领袖,可以说集众多领袖必备美德于一身。这样一个“明君”,后来能成为“五霸”之首,并非偶然。同样的故事,在春秋时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晋平公时,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令,这一义举被孔子称赞为“公”。不过解狐只与祁黄羊有仇,并非与晋平公存在宿怨,因此虽然都是听从属下对仇人的举荐,齐桓公要比晋文公更为难得。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统治者普遍重视人才、真正能够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年代。这一用人传统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例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正式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的竞争对手孙权和刘备实际上也是这样做的。蜀国的五虎将里,马超和黄忠原来都是刘备的敌人,因为刘备不计前嫌,先后归顺,为了蜀国江山浴血奋战。刘备虽是一位“仁君”,但倘若他没有“光复汉室”的伟大志向,恐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凡是胸怀天下的君主,既要有雄才大略,同时也需公私分明,大公无私,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当然,我们现在身处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不过,古人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其中的合理成分并没有过时,仍须传承。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来自科技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兴国的实质是人才兴国。希望我们的各级用人单位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多向齐桓公学习,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这样我们一定能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尽在“作文网”微信公众号
小文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