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扉常自静,驿吏忽传呼。水巷惊驯鸟,藜床起病躯。 顾身悲欲老,戒子力为儒。明日公西去,烟霞复作徒。
352 0 0
严维
闺烛无人影,罗屏有梦魂。近来音耗绝,终日望君门。
382 0 0
佚名
千里相思,况无百里,何妨暮往朝还。又正是、梅初淡伫,禽未绵蛮。陌上相逢缓辔,风细细、云日斑斑。新晴好,得意未妨,行尽青山。 应携后房小妓,来为我,盈盈对舞花间。便拚了、松醪翠满,蜜炬红残。谁信轻鞍射虎,清世里、曾有人闲。都休说,帘外夜久春寒。
310 0 0
晁补之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398 0 0
中华文学
【学阮公体三首之一】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只言绳自知,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1][2] 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
408 0 0
刘禹锡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363 0 0
宋濂
【归燕诗】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459 0 0
张九龄
薄薄纱厨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起来娇眼未惺忪。 强整罗衣抬皓腕,更将纨扇掩酥胸。羞郎何事面微红。
344 0 0
周邦彦
三春今向晚,四者昔难并。借问低眉坐,何如携手行。 ——白居易 旧游多过隙,新宴且寻盟。鹦鹉林须乐,麒麟阁未成。 ——王起 分阴当爱惜,迟景好逢迎。林野熏风起,楼台谷雨晴。 ——刘禹锡 墙低山半出,池广水初平。桥转长虹曲,舟回小鹢轻。 ——白居易 残花犹布绣,密竹自闻笙。欲过芳菲节,难忘宴慰情。 ——王起 月轮行似箭,时物始如倾。见雁随兄去,听莺求友声。 ——刘禹锡 蕙长书带展,菰嫩剪刀生。坐密衣裳暖,堂虚丝管清。 ——白居易 峰峦侵碧落,草木近朱明。与点非沂水,陪膺是洛城。 ——王起 拨醅争绿醑,卧酪待朱樱。几处能留客,何人唤解酲。 ——刘禹锡 旧仪尊右揆,新命宠春卿。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白居易 青林思小隐,白雪仰芳名。访旧殊千里,登高赖九城。 ——王起 酂侯司管钥,疏傅傲簪缨。纶綍曾同掌,烟霄即上征。 ——刘禹锡 册庭尝接武,书殿忝连衡。兰室春弥馥,松心晚更贞。 ——白居易 琴招翠羽下,钩掣紫鳞呈,只愿回乌景。谁能避兕觥。 ——王起 方知醉兀兀,应是走营营。凤阁鸾台路,从他年少争。 ——白居易
485 0 0
白居易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396 0 0
裴迪
送客出门后,移床下砌初。趁凉行绕竹,引睡卧看书。 老更为官拙,慵多向事疏。松窗倚藤杖,人道似僧居。
377 0 0
晚春天气融和,乍惊密雪烟空坠。因风飘荡,千门万户,牵情惹思。青眼初开,翠眉才展,小园长闭。又谁知化作,琼花玉屑,共榆荚、漫天起。 深院美人慵困,乱云鬟、尽从妆缀。小廊回处,氍毹重叠,轻拈却碎。飞入楼台,舞穿帘幕,总归流水。怅青春又过,年年此恨,满东风泪。
433 0 0
李纲
顾惟菲薄,纂历应期。中外同轨,夷狄来思。 乐用崇德,礼以陈词。夕惕若厉,钦奉弘基。
340 0 0
倦鸟暮归林,浮云晴归山。独有行路子,悠悠不知还。 人生苦营营,终日群动间。所务虽不同,同归于不闲。 扁舟来楚乡,匹马往秦关。离忧绕心曲,宛转如循环。 且持一杯酒,聊以开愁颜。
410 0 0
【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427 0 0
李约
悠悠远行者,羁独当时思。道与日月长,人无茅舍期。 出门万里心,谁不伤别离。纵远当白发,岁月悲今时。 何况异形容,安须与尔悲。
337 0 0
宫梅弄粉,御柳摇金,又喜皇州春早。盛世生贤,真仙应运,当日来从三岛。车马喧青晓。看千钟赐饮,中人传诏。最好是、芝兰并砌,鸣珮腰金,彩衣相照。炉烟袅。高堂半卷珠帘,神仙缥缈。 须信槐庭荫美,凤沼波澄,屈指十年三到。九叙重歌,元圭再锡,已把成功来告。四海瞻仪表。庆君臣会集,诗符天保。况自有、仙风道骨,玉函金篆,阴功须报。方知道。八千岁月椿难老。
324 0 0
晁端礼
夏圃秋凉入,树低逢帻欹。水声翻败堰,山翠湿疏篱。 绿滑莎藏径,红连果压枝。幽人更何事,旦夕与僧期。
406 0 0
一尊薄酒。满酌劝君君举手。不是亲朋。谁肯相从寂寞滨。人生如梦。梦里惺惺何处用。盏到休辞。醉后全胜未醉时。
311 0 0
APEC让全世界刮起了“唐装热”。看着那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们着一身相同的唐装时,我不禁呐喊,我爱唐装! 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 我们明白,错的不是衣服,而是有些人戴上有色眼镜去审视它的眼光。民族落后,让他们自卑自怜。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与祖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沾边的东西,都没了自信:动画片不及日本的生动,名着不及俄国的有内涵,手机不及美国的先进,甚至觉得连文字也没有英语简单。一旦丧失了民族自豪感,一旦蒙上了落后的阴影,人们便陷入“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的误区。 可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走上了国际大舞台,并绽放着最美丽的花朵呢?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呢? 原来,这是中国经济腾飞之后,是中国重振泱泱大国雄风之后,是人们足以骄傲地自称“我是炎黄子孙”之后对民族热爱最直率的呈现。爱祖国,爱唐装,爱这个能让我们扬眉吐气的国家的一切。我们的“海尔”拒绝了多少想要分一杯甜水的外企,我们的陶瓷惊艳了多少黄头发蓝眼睛。 因着民族的爱,撒播对唐装的爱。 人的感情左右着人的判断力。回想那不屑于唐装的年代,真的是因为衣服本身吗?谁能否认当我们一想到它的传统就嗤之以鼻的偏激呢?谁又能否认其实我们根本没心情去看它一眼,就更别提客观评判它的轻率呢? 唐装以上等丝绸制成,其上的刺秀艺术更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样的认识,难道不是基于我们发自内心的赞叹吗?这样的改观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心中充满的民族之爱吗? 民族的自立自强拾回了人们久违的判断力,真爱唐装也罢,因爱中华民族而爱唐装也罢,我只想高呼:我爱唐装! 【点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个在一定程度上尚属宽泛的话题,写作空间仍相当宽阔。在多数考生泛题泛作,从亲情、友情入手时,本文却独辟蹊径,大题小做,从“唐装”楔入,就避开了一窝蜂的俗滥,以独特的视角,在选材上出了“新”。
329 0 0
小文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