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说吴王送女时,行宫直到荆溪口。溪上千年送女潮, 为感吴王至今有。乃知昔人由志诚,流水无情翻有情。 平波忽起二三尺,此上疑与神仙宅。今人犹望荆之湄, 长令望者增所思。吴王已殁女不返,潮水无情那有期。 溪草何草号帝女,溪竹何竹号湘妃。灵涛旦暮自堪伤, 的烁婵娟又争发。客归千里自兹始,览古高歌感行子。 不知别后相见期,君意何如此潮水。
470 0 0
皎然
异国非所志,烦劳殊清闲。惊涛千万里,无乃见钟山。
336 0 0
李煜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308 0 0
苏轼
有京如在道,日日先鸡起。不离十二街,日行一百里。 役役大块上,周朝复秦市。贵贱与贤愚,古今同一轨。 白兔落天西,赤鸦飞海底。一日复一日,日日无终始。 自嫌性如石,不达荣辱理。试问九十翁,吾今尚如此。
421 0 0
聂夷中
绮纨游上国,多作少年行。二十二词赋,惟君著美名。 童颜且白皙,佩德如瑶琼。荀氏风流盛,胡家公子清。 有才不偶谁之过,肯即藏锋事高卧。洛阳草色犹自春, 游子东归喜拜亲。漳水桥头值鸣雁,朝歌县北少行人。 别离斗酒心相许,落日青郊半微雨。请君骑马望西陵, 为我殷勤吊魏武。
328 0 0
李颀
【吴楚歌】 燕人美兮赵女佳,[1] 其室则迩兮限层崖。[2] 云为车兮风为马, 玉在山兮兰在野。 云无期兮风有止, 思多端兮谁能理?
356 0 0
傅玄
_床巧织波文小。翻书欲睡莺惊觉。绕舍灿明霞。短长旌节花。 此身无系著。南北东西乐。碧宇朗吟归。天风香染衣。碧宇,余家竹堂名也。
290 0 0
中华文学
平高选处创莲宫,一水萦流处处通。画阁昼开迟日畔, 禅房夜掩碧云中。平川不见龙行雨,幽谷遥闻虎啸风。 偶与游人论法要,真元浩浩理无穷。
360 0 0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314 0 0
李峤
我从《学灯》上看见驳吴宓君《新文化运动之反应》〔2〕这一篇文章之后,才去寻《中华新报》〔3〕来看他的原文。 那是一篇浩浩洋洋的长文,该有一万多字罢,——而且还有作者吴宓君的照相。记者又在论前介绍说,“泾阳吴宓君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现为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学教授君既精通西方文学得其神髓而国学复涵养甚深近主撰学衡杂志以提倡实学为任时论崇之”。 但这篇大文的内容是很简单的。说大意,就是新文化本也可以提倡的,但提倡者“当思以博大之眼光。宽宏之态度。肆力学术。深窥精研。观其全体。而贯通澈悟。然后平情衡理。执中驭物。造成一是之学说。融合中西之精华。以为一国一时之用。”而可恨“近年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本其偏激之主张。佐以宣传之良法。……加之喜新盲从者之多。”便忽而声势浩大起来。殊不知“物极必反。理有固然。”于是“近顷于新文化运动怀疑而批评之书报渐多”了。这就谓之“新文化运动之反应”。然而“又所谓反应者非反抗之谓……读者幸勿因吾论列于此。而遂疑其为不赞成新文化者”云。 反应的书报一共举了七种,大体上都是“执中驭物”,宣传“正轨”的新文化的。现在我也来绍介一回:一《民心周报》,二《经世报》,三《亚洲学术杂志》,四《史地学报》,五《文哲学报》,六《学衡》,七《湘君》。〔4〕此外便是吴君对于这七种书报的“平情衡理”的批评(?)了。例如《民心周报》,“自发刊以至停版。除小说及一二来稿外。全用文言。不用所谓新式标点。即此一端。在新潮方盛之时。亦可谓砥柱中流矣。”至于《湘君》之用白话及标点,却又别有道理,那是“《学衡》本事理之真。故拒斥粗劣白话及英文标点。《湘君》求文艺之美。故兼用通妥白话及新式标点”的。总而言之,主张偏激,连标点也就偏激,那白话自然更不“通妥”了。即如我的白话,离通妥就很远;而我的标点则是“英文标点”〔5〕。 但最“贯通澈悟”的是拉《经世报》来做“反应”,当《经世报》出版的时候,还没有“万恶孝为先”的谣言〔6〕,而他们却早已发过许多崇圣的高论,可惜现在从日报变了月刊,实在有些萎缩现象了。至于“其于君臣之伦。另下新解”,“《亚洲学术杂志》议其牵强附会。必以君为帝王”,实在并不错,这才可以算得“新文化之反应”,而吴君又以为“则过矣”,那可是自己“则过矣”了。因为时代的关系,那时的君,当然是帝王而不是大总统。又如民国以前的议论,也因为时代的关系,自然多含革命的精神,《国粹学报》〔7〕便是其一,而吴君却怪他谈学术而兼涉革命,也就是过于“融合”了时间的先后的原因。 此外还有一个太没见识处,就是遗漏了《长青》,《红》,《快活》,《礼拜六》〔8〕等近顷风起云涌的书报,这些实在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应”,而且说“通妥白话”的。十一月三日。 KK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三日《晨报副刊》,署名风声。 〔2〕《学灯》当时研究系报纸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一九一八年三月四日创刊。驳吴宓的文章,指甫生写的《驳〈新文化运动之反应〉》一文,载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日《学灯》。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曾留学美、英、法等国,先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东南大学教授等。当时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守旧派人物之一。 〔3〕《中华新报》当时政学系(杨永植、张群等政客组织的反动政治团体)的报纸,一九一五年十月创刊于上海。吴宓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应》,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十日该报增刊。〔4〕《民心周报》一九一九年创刊,上海民心周报社编辑。《经世报》,月刊,一九一七年创刊,先为日刊,后于一九二二年改为月刊,北京经世报社编辑。《亚洲学术杂志》,月刊,一九二二年创刊,上海亚洲学术研究会编辑。《史地学报》,季刊,一九二一年创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编辑。《文哲学报》,季刊,一九二二年创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学哲学研究会编辑。《湘君》,季刊,一九二二年创刊,湖南长沙明德学校湘君社编辑。这些报刊大多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宣传复古主义的。 〔5〕“英文标点”其实即国际通用的标点符号,也就是“新式标点”。“学衡派”等反对新文化运动,连“新式标点”也加以排斥,甚至把国际上各种文字都可以通用的标点符号说成是“英文标点”。作者在这里引用时加上引号,含有讽刺意味。 〔6〕“万恶孝为先”的谣言《新青年》第八卷第六号(一九二一年四月)“什么话”栏载:“三月八日上海《中华新报》上说:‘陈独秀之禽兽学说,……开章明义即言废德仇孝,每到各校演说,必极力发挥“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之旨趣,青年子弟多具有好奇模效之性,一闻此说,无不倾耳谛听,模仿实行,……凡社会上嚣张浮浪之徒无不乐闻其说,谓父子为路人,谓奸合为天性,……陈独秀之学说,则诚滔天祸水,决尽藩篱,人心世道之忧,将历千万亿劫而不可复。’”陈独秀当时曾声明没有说过这类话。 #p#副标题#e#15年香港注册公司www.2012hkcompany.com
284 0 0
鲁迅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346 0 0
诗经
先生卧碧岑,诸祖是知音。得道无一法,孤云同寸心。 岚光薰鹤诏,茶味敌人参。苦向壶中去,他年许我寻。
388 0 0
栖蟾
明月满河洲。星河带月流。料素娥、独倚琼楼。竟是何年何药误,魂梦冷、不禁秋。 少日梦龙头。知君犹梦不。算虚名、不了闲愁。便有鹄袍三万辈,应不是、旧京游。
382 0 0
刘辰翁
路岐人不见,尚得记心中。月忆潇湘渚,春生兰杜丛。 鸟啼花半落,人散爵方空。所赠诚难答,泠然一雅风。
366 0 0
马戴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319 0 0
佚名
【千里送鹅毛】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447 0 0
缅伯高
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裴回龙象侧,始见香林花。 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 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
324 0 0
高适
人 变 兽(战歌之二) 朋友,这年头真不容易过你出城去看光景就有数:--柳林中有乌鸦们在争吵,分不匀死人身上的脂膏,城门洞里一阵阵的旋风起,跳舞着没脑袋的英雄,那田畦里碧慧葱的豆苗,你信不信全是用鲜血浇!还有那井边桃水的姑娘,你问她为甚走道像带伤--抹下西山黄昏的一天紫,也涂不没这人变兽的耻!
293 0 0
徐志摩
只应踏初雪,骑马发荆州。直怕巫山雨,真伤白帝秋。 群公苍玉佩,天子翠云裘。同舍晨趋侍,胡为淹此留。
335 0 0
杜甫
关西仕时俱稚容,彪彪之鬓始相逢。天地变化县城改, 独有故人交态在。不言会合迹未并,犹以岁寒心相待。 洛阳居守寄酂侯,君著貂冠参运筹。高阁连云骑省夜, 新文会友凉风秋。青袍白面昔携手,冉冉府趋君记否。 云分雨散十五年,始得一笑樽酒前。未遑少留骤远别, 况值旅雁鸣秋天。二华旧游如梦想,他时再会何由缘。 赖君赠我郢中曲,别后相思被管弦。
292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