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谷与谁去,唯将黎子同。非须一处住,不那两心空。 宁问春将夏,谁论西复东。不知吾与子,若个是愚公。 吾家愚谷里,此谷本来平。虽则行无迹,还能响应声。 不随云色暗,只待日光明。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 借问愚公谷,与君聊一寻。不寻翻到谷,此谷不离心。 行处曾无险,看时岂有深。寄言尘世客,何处欲归临。
370 0 0
王维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322 0 0
王褒
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 从此兰生蕙长,吾谁与、玩兹芳草。自怜拙者,功名相避,去如飞鸟。只有良朋,东阡西陌,安排似巧。到如今巧处,依前又拙,把平生笑。
385 0 0
辛弃疾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334 0 0
杜审言
不知香署客,谢病翠微间。去幄兰将老,辞车雉亦闲。 近窗云出洞,当户竹连山。对酒溪霞晚,家人采蕨还。
314 0 0
钱起
洞庭人夜别,孤棹下湘中。露洗寒山遍,波摇楚月空。 密林飞暗狖,广泽发鸣鸿。行值扬帆者,江分又不同。
429 0 0
马戴
壶中春早。翦刻工夫天自巧。雨转风斜。吹作千林到处花。 瑶池清浅。璧月琼枝朝暮见。莫上扁舟。且醉仙家白玉楼。
313 0 0
韩元吉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秋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337 0 0
陈亮
春意渐归芳草。故国佳人,千里信沈音杳。雨润烟光,晚景澄明,极目危栏斜照。梦当年少。对樽前、上客邹枚,小鬟燕赵。共舞雪歌尘,醉里谈笑。 花色枝枝争好。鬓丝年年渐老。如今遇风景,空瘦损、向谁道。东君幸赐与,天幕翠遮红绕。休休,醉乡岐路,华胥蓬岛。
325 0 0
黄庭坚
结发屡辞秩,立身本疏慢。今得罢守归,幸无世欲患。 栖止且偏僻,嬉游无早宴。逐兔上坡冈,捕鱼缘赤涧。 高歌意气在,贳酒贫居惯。时启北窗扉,岂将文墨间。
324 0 0
韦应物
碧峰海面藏灵书,上帝拣作神仙居。晴时笑语闻空虚, 斗乘巨浪骑鲸鱼。春罗翦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 鹤羽冲风过海迟,不如却使青龙去。犹疑王母不相许, 垂露娃鬟更传语。
469 0 0
李贺
丽景融晴,浮光起昼,玉妃信意寻春。一笑酒杯翻手,满地祥云。宝台艳蹙文绡帕,郎宫娇舞郁金裙。嫣然处,况是生香微湿,腻脸馀醺。 暖烘肌欲透,愁日炙还销,风动成尘。细为品归雪调,度与朱唇。翠帏晚映真图画,金莲夜照越精神。须拚醉,回首夕阳流水,碧草如茵。
280 0 0
中华文学
【官街鼓】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1]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捶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2]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415 0 0
烂柯山下忍重到,双桧楼前日欲残。华屋未移春照灼, 故侯何在泪汍澜。不唯济物工夫大,长忆容才尺度宽。 一恸旁人莫相笑,知音衰尽路行难。
365 0 0
罗隐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志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303 0 0
【临江仙】 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 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1] 爱他明月好, 憔悴也相关。[2] 最是繁丝摇落后,[3] 转教人忆春山。[4] 湔裙梦断续应难。[5]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
349 0 0
纳兰性德
喧喧五衢上,鞍马自驱驰。落日临阡陌,贫交欲别离。 早知时事异,堪与世人随。握手将何赠,君心我独知。
崔峒
记者先生: 关于大报〔2〕第一本上的“粗人”的讨论,鄙人不才,也想妄参一点末议:—— 一陈先生以《伯兮》一篇为“写粗人”〔3〕,这“粗”字是无所谓通不通的。因为皮肤,衣服,诗上都没有明言粗不粗,所以我们无从悬揣其为“粗”,也不能断定其颇“细”:这应该暂置于讨论之外。 二“写”字却有些不通了。应改作“粗人写”,这才文从字顺。你看诗中称丈夫为伯,自称为我,明是这位太太(不问粗细,姑作此称)自述之词,怎么可以说是“写粗人”呢?也许是诗人代太太立言的,但既然是代,也还是“粗人写”而不可“捣乱”了。 三陈先生又改为“粗疏的美人”,则期期〔4〕以为不通之至,因为这位太太是并不“粗疏”的。她本有“膏沐”,头发油光,只因老爷出征,这才懒得梳洗,随随便便了。但她自己是知道的,豫料也许会有学者说她“粗”,所以问一句道:“谁适为容”呀?你看这是何等精细?而竟被指为“粗疏”,和排错讲义千余条〔5〕的工人同列,岂不冤哉枉哉?不知大雅君子,以为何如?此布,即请记安! 封余谨上十一月一日EE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大江月刊》第二期“通信”栏。 〔2〕指《大江月刊》,文学刊物,陈望道等编辑。一九二八年十月创刊于上海。同年十二月停刊,共出三期。关于“粗人”的讨论,指章铁民、汪静之对陈钟凡《中国韵文通论》中认为《诗经·伯兮》是写“粗人”的说法的批评和陈的反驳。这一讨论,原在上海《暨南周刊》上进行(见该刊一九二八年第三卷第一、二、三、十期)。《大江月刊》创刊号载有章铁民的《〈伯兮〉问题十讲》一文,介绍了这场争论的经过,并批评了陈钟凡的错误观点和态度。〔3〕陈先生即陈钟凡,字?玄,江苏盐城人。当时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他在给章铁民的信中辩解说:“‘粗人’二字,原意是‘粗疏的美人’”。(见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暨南周刊》第三卷第二期)又在给汪静之的信中指责说:“我自己的偏见,实在觉得,一说‘粗人’不错,再说‘粗疏的美人’更加不错,不过你和章铁民一不解再不解,一捣乱再捣乱而已。”(见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暨南周刊》第三卷第十期)《伯兮》,《诗经·卫风》的一篇,描写一个女子对于从军远征的丈夫的思念。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4〕期期《史记·张丞相列传》:“帝(汉高祖)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唐代张守节正义:“昌以口吃,每语故重言期期也。” 〔5〕排错讲义千余条陈钟凡在给章铁民的信中说:“拙著仓猝付印,内中错误至多,经我校正约千余条”(见一九二八年六月十一日《暨南周刊》第三卷第三期);又在给汪静之的信中说,这是指“排印的错误”。 #p#副标题#e#
301 0 0
鲁迅
邯郸驿里逢冬至,[1] 抱膝灯前影伴身。[2] 想得家中夜深坐,[3] 还应说着远行人。[4]
373 0 0
白居易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欢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 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 何况园林下,欣然得朗之。仰名同旧识,为乐即新知。 有雪先相访,无花不作期。斗醲干酿酒,夸妙细吟诗。 里巷千来往,都门五别离。岐分两回首,书到一开眉。 叶落槐亭院,冰生竹阁池。雀罗谁问讯,鹤氅罢追随。 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407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