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脤新梁苑,和羹旧傅岩。援毫动星宿,垂钓取韬钤。 赫奕三川至,欢呼百姓瞻。绿油貔虎拥,青纸凤凰衔。 外垒曾无警,中厨亦罢监。推诚人自服,去杀令逾严。 赳赳容皆饰,幡幡口尽钳。为兄怜庾翼,选婿得萧咸。 郁倔咽喉地,骈臻水陆兼。度桥鸣绀幰,入肆飏云帆。 端月当中气,东风应远占。管弦喧夜景,灯烛掩寒蟾。 酒每倾三雅,书能发百函。词人羞布鼓,远客献貂襜. 歌榭白团扇,舞筵金缕衫。旌旗遥一簇,舄履近相搀。 花树当朱阁,晴河逼翠帘。衣风飘叆叇,烛泪滴巉岩。 玉斝虚频易,金炉暖更添。映镮窥艳艳,隔袖见纤纤。 谢傅何由接,桓伊定不凡。应怜郡斋老,旦夕镊霜髯。
328 0 0
刘禹锡
画戟重门楚水阴,天涯欲暮共伤心。南荆双戟痕犹在, 北斗孤魂望已深。莲花幕下悲风起,细柳营边晓月临。 有路茫茫向谁问,感君空有泪沾襟。
364 0 0
中华文学
周狩闻岐礼,秦都辨雍名。献禽天子孝,存老圣皇情。 温润宜冬幸,游畋乐岁成。汤云出水殿,暖气入山营。 坎意无私洁,乾心称物平。帝歌流乐府,溪谷也增荣。
281 0 0
张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83 0 0
王安石
华栋一何丽,移下小壶天。几多曲房新户,缥缈似当年。曾是使君风度,元有胸中丘壑,六月竹风寒。一洗筝笛耳,歌舞粲筵间。 坐中客,醒复醉,听无眠。已回归梦,犹复袅袅记清圆。尚想饮中仙子,来处余香飘坐,胜韵此双全。为寄月华语,难与并婵娟。
283 0 0
师住天台久,长闻过石桥。晴峰见沧海,深洞彻丹霄。 采药霞衣湿,煎芝古鼎焦。念予无俗骨,频与鹤书招。
411 0 0
王贞白
身没南朝宅已荒,邑人犹赏旧风光。芹根生叶石池浅, 桐树落花金井香。带暖山蜂巢画阁,欲阴溪燕集书堂。 闲愁此地更西望,潮浸台城春草长。
336 0 0
许浑
君有百炼刃,堪断七重犀。谁开太阿匣,持割武城鸡。 竟与尚书佩,遥应天子提。何时遇操宰,当使玉如泥。
348 0 0
张九龄
宝勒嘶归,未教佳客轻辞去。姊夫屡鼠。笑听殊方语。 清入回肠,端助诗情苦。春风路。梦寻何处。门掩桃花雨。
323 0 0
杨无咎
羽盖飞天汉,凤驾越层峦。俱叹三秋阻,共叙一宵欢。 璜亏夜月落,靥碎晓星残。谁能重操杼,纤手濯清澜。 霓裳转云路,凤驾俨天潢。亏星凋夜靥,残月落朝璜。 促欢今夕促,长离别后长。轻梭聊驻织,掩泪独悲伤。
345 0 0
李治
前者匆匆襆被行,十年憔悴到京城。 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
359 0 0
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归去唯将新诰牒, 后来争取旧衣裳。山桥晓上芭蕉暗,水店晴看芋草黄。 乡里亲情相见日,一时携酒贺高堂。
415 0 0
张籍
羊公追胜概,兹地暂逍遥。风景同南岘,丹青见北朝。 石渠清夏气,高树激鲜飙。念法珍禽集,闻经醉象调。 偶分甘露味,偏觉众香饶。为问毗城内,馀薰几日销。
355 0 0
李德裕
年过五十鬓如丝,不必前程更问师。 幸得休耕乐尧化,楚山深处最相宜。
400 0 0
李涉
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湖畔春山烟点点, 云中远树墨离离。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477 0 0
刘长卿
两地支离路八千,襟怀凄怆鬓苍然。 乱来未必长团会,其奈而今更长年。
393 0 0
韩偓
周郎三十馀,天子赐鱼书。龙节随云水,金铙动里闾。 松声三楚远,乡思百花初。若转弘农守,萧咸事不如。
405 0 0
卢纶
少年从出猎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独到辇前射双虎, 君王手赐黄金铛。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倡楼醉。遥闻虏到平陵下, 不待诏书行上马。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 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
470 0 0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06 0 0
韩愈
常常听到长辈们说:“中国是个人情大国,走到哪儿都得或多或少地讲点人情。” 诚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人治”时代,重人情轻道理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许正因为这样,重人情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了一种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甚至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边有宠臣,父母膝下有宠儿爱女,感情的亲疏,确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俗话说“虎毒不吃儿”,身边至亲近的人,当然也是至可信赖的人,这确是无可厚非。记得在看一部电影时听到这样一句对白:“中国人和洋鬼子有什么不同?就是中国人有人情味!”这句话我记忆犹新,我常常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有机会体验人情味这种炎黄子孙所独有的文化而自豪。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所学的知识的增多,我对“人情重于道理”、“不讲人情”处处路难行”这些看似实在的论断产生了怀疑。社会上充满了情与理的抉择,我们应该怎样去作出判断?是讲人情,还是重道理?我深切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感情亲疏不应继续成为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信奉道理在我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眼中是应当高于一切的。 最近湖南省掀起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活动,有记者便专门采访了他的家人。其中,他儿子的一番话令我深有感触。他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想过要凭借父亲的职位去帮助自己干什么,走进社会后也没想过靠关系,因为我知道一到了父亲这一关,我肯定是过不了的。”感情亲密,并没影响郑培民清醒认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他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旧踏实勤恳、无私奉献。他们父子的这种高洁情操,在当今社会实属难得。 尽管中国有悠久的“人情大国”的历史,但我坚信,感情亲疏将不会成为我们新一代接班人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 情与理,并不难作出抉择。虽然把“重人情轻道理”变为“道理高于人情”这条路十分漫长,也将会十分难行。但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我们,拥有决心,拥有魄力,必定会将这条真理之路走阔、走好! [简评] 本文属议论文写法的一等卷。开篇分析了中国是一“人情大国”的历史,然后提出人情不应成为正确认识事物的障碍,举了向郑培民同志学习的例子,分析紧扣话题,最后提出自己的呼吁。 判分:内容:24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打在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10分,总分:59分。
290 0 0
小文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