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老知身累,初寒曝背眠。白云留永日,黄叶减馀年。 猿护窗前树,泉浇谷后田。沃洲能共隐,不用道林钱。
363 0 0
刘长卿
洪波忽争道,岸转异江湖。鄂渚分云树,衡山引舳舻。 翠牙穿裛桨,碧节上寒蒲。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 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欹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圣朝光御极,残孽驻艰虞。才淑随厮养,名贤隐锻炉。 邵平元入汉,张翰后归吴。莫怪啼痕数,危樯逐夜乌。
360 0 0
杜甫
寺门山水际,清浅照孱颜。客棹晚维岸,僧房犹掩关。 日华穿竹静,云影过阶闲。箕踞一长啸,忘怀物我间。
387 0 0
中华文学
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333 0 0
于鹄
近来章奏小年诗,一种成空尽可悲。书得眼昏朱似碧, 用来心破发如丝。催身易老缘多事,报主深恩在几时。 天遣两家无嗣子,欲将文集与它谁。
397 0 0
元稹
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398 0 0
吕岩
一条春水漱莓苔,几绕玄宗浴殿回。 此水贵妃曾照影,不堪流入旧宫来。
460 0 0
罗邺
这几天的报章告诉我们:新任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1〕的专车一到天津,即有十七岁的青年刘庚生掷一炸弹,犯人当场捕获,据供系受日人指使,遂于次日绑赴新站外枭首示众〔2〕云。 清朝的变成民国,虽然已经二十二年,但宪法草案的民族民权两篇,日前这才草成,尚未颁布。上月杭州曾将西湖抢犯当众斩决,据说奔往赏鉴者有“万人空巷”之概〔3〕。可见这虽与“民权篇”第一项的“提高民族地位”稍有出入,却很合于“民族篇”第二项的“发扬民族精神”。南北统一,业已八年,天津也来挂一颗小小的头颅,以示全国一致,原也不必大惊小怪的。 其次,是中国虽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4〕,但一有事故,除三老通电,二老宣言,九四老人题字〔5〕之外,总有许多“童子爱国”,“佳人从军”的美谈,使壮年男儿索然无色。我们的民族,好像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6〕,到得老年,才又脱尽暮气,据讣文,死的就更其了不得。则十七岁的少年而来投掷炸弹,也不是出于情理之外的。 但我要保留的,是“据供系受日人指使”这一节,因为这就是所谓卖国。二十年来,国难不息,而被大众公认为卖国者,一向全是三十以上的人,虽然他们后来依然逍遥自在。至于少年和儿童,则拚命的使尽他们稚弱的心力和体力,携着竹筒或扑满〔7〕,奔走于风沙泥泞中,想于中国有些微的裨益者,真不知有若干次数了。虽然因为他们无先见之明,这些用汗血求来的金钱,大抵反以供虎狼的一舐,然而爱国之心是真诚的,卖国的事是向来没有的。 不料这一次却破例了,但我希望我们将加给他的罪名暂时保留,再来看一看事实,这事实不必待至三年,也不必待至五十年,在那挂着的头颅还未烂掉之前,就要明白了:谁是卖国者。〔8〕 从我们的儿童和少年的头颅上,洗去喷来的狗血罢!五月十七日。 这一篇和以后的三篇,都没有能够登出。 七月十九日。 〔1〕黄郛(1880—1936)浙江绍兴人。国民党政客,亲日派分子。一九二八年曾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因进行媚外投降活动,遭到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下台。一九三三年五月又被蒋介石起用,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 〔2〕刘庚生炸黄郛案,发生于一九三三年五月。这年四月,日军向滦东及长城沿线发动总攻后,唐山、遵化、密云等地相继沦陷,平津形势危急。国民党政府为了向日本表示更进一步的投降,于五月上旬任黄郛为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十五日黄由南京北上,十七日晨专车刚进天津站台,即有人投掷炸弹。据报载,投弹者当即被捕,送第一军部审讯,名叫刘魁生(刘庚生是“路透电”的音译),年十七岁,山东曹州人,在陈家沟刘三粪厂作工。当天中午刘被诬为“受日人指使”,在新站外枭首示众。事实上刘只是当时路过铁道,审讯时他坚不承认投弹。国民党将他杀害并制造舆论,显然是借以掩盖派遣黄郛北上从事卖国勾当的真相。 〔3〕西湖抢案,见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四日《申报》载新闻《西湖有盗》:“二十三日下午二时,西湖三潭印月有沪来游客骆王氏遇匪谭景轩,出手枪劫其金镯,女呼救,匪开枪,将事主击毙,得赃而逸。旋在苏堤为警捕获,讯供不讳,当晚押赴湖滨运动场斩决,观者万人。匪曾任四四军连长。” 〔4〕“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语见《论语·阳货》:“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5〕三老通电指马良、章炳麟、沈恩孚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一日向全国通电,指斥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阳示抵抗,阴作妥协”。二老宣言,指马良、章炳麟于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发表的联合宣言,内容是依据历史证明东三省是中国领土。他们两人还在同年二月十八日发表宣言,驳斥日本侵略者捏造的热河不属中国领土的谰言;四月下旬又联名通电,勖勉国人坚决抗日,收回失地。九四老人,即马良(1840—1939),字相伯,江苏丹徒人。当年虚龄九十四岁,他常自署“九四老人”为各界题字。 〔6〕“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语见《世说新语·言语》,是汉代陈韪戏谑孔融的话。 〔7〕扑满陶制的储钱罐。 〔8〕作者撰此文后十四天,即五月三十一日,黄郛就遵照蒋介石的指示,派熊斌同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签订了卖国的《塘沽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国民党政府实际上承认日本侵占长城及山海关以北的地区为合法,并把长城以南的察北、冀东的二十余县划为不设防地区,以利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吞中国。 #p#副标题#e#
313 0 0
鲁迅
瓶钵镇随腰,怡然处寂寥。门禅从北祖,僧格似南朝。 性近徒相许,缘多愧未销。何传能法慧,此岸要津桥。
491 0 0
薛能
闺丽绣闺深培养出牡丹芽,控银钩绣帘不挂。莺燕游上苑,蝶梦绕东华。富贵人家,花阴内柳阴下。【乔木查】忽地迎头见咱,娇小心儿里怕,厌地回身拢鬓鸦,傍阑干行又羞,双脸烘霞。【搅筝琶】我凝眸罢,心内顽麻。可知曲江头三次遗鞭,我粉墙外几乎坠马。人说观自在活菩萨,堪夸。普院山几时曾到他,更隔着海角天涯。【甜水令】他秋水回波,春山摇翠,芳心迎迓,彼此各承答。诗句传情,琴声写恨,衷肠牵挂,许多时不得欢洽。【雁儿落】斗的满街里闲嗑牙,待罢呵如何罢?空揣着题诗玉版笺,织锦香罗帕。【得胜令】我是个为客秀才家,你是个未嫁女娇娃,不是将海鹤儿相埋怨,休把这纸鹞儿厮调发。若是真么,回与我句实成的话。天那,送了人呵不是耍。【离亭宴煞】只因你赡不下解合的心肠儿叉,不是我口不严俵扬的风声儿大。伫头凭阑,一日三衙,唱道成时节准备着小意儿妆虾,不成时怎肯呆心儿跳塔?哎,你个吃戏冤家。来来来将人休量抹,我不是琉璃井底鸣蛙,我是个花柳营中惯战马。
472 0 0
乔吉
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
403 0 0
牛峤
先打南,后打北,留取清源作佛国。
344 0 0
佚名
近腊千岩白,迎春四气催。云阴连海起,风急度山来。 尽日隋堤絮,经冬越岭梅。艳疑歌处散,轻似舞时回。 道蕴诗传丽,相如赋骋才。霁添松筱媚,寒积蕙兰猜。 暗涨宫池水,平封辇路埃。烛龙初照耀,巢鹤乍裴回。 檐日琼先挂,墙风粉旋摧。五门环玉垒,双阙对瑶台。 绮席陵寒坐,珠帘远曙开。灵芝霜下秀,仙桂月中栽。 卷幌书千帙,援琴酒百杯。垂休编太史,呈瑞表中台。 皓夜迷三径,浮光彻九垓。兹辰是丰岁,歌咏属良哉。
483 0 0
无可
露迷衰草。疏星挂,凉蟾低下林表。素娥青女斗婵娟,正倍添凄悄。渐飒飒、丹枫撼晓。横天云浪鱼鳞小。似故人相看,又透入、清辉半饷,特地留照。 迢递望极关山,波穿千里,度日如岁难到。凤楼今夜听秋风,奈五更愁抱。想玉匣、哀弦闭了。无心重理相思调。见皓月、牵离恨,屏掩孤颦,泪流多少。
386 0 0
周邦彦
何事退耕沧海畔,闲看富贵白云飞。 门前种稻三回熟,县里官人四考归。
356 0 0
刘商
曩尝欲著《越中专录》〔2〕,颇锐意蒐集乡邦专甓及拓本,而资力薄劣,俱不易致,以十余年之勤,所得仅古专二十余及打本少许而已。迁徙以后,忽遭寇劫〔3〕,孑身逭遁,止携大同十一年者一枚〔4〕出,余悉委盗窟中。日月除矣,意兴亦尽,纂述之事,渺焉何期?聊集燹余,以为永念哉!甲子八月廿三日,宴之敖者〔5〕手记。 ※ ※ ※ 〔1〕本篇写于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一日,原无标题、标点。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鲁迅所藏古砖拓本的辑集,收汉魏六朝一七○件,隋二件,唐一件。鲁迅生前编定,但未印行。俟堂,鲁迅早年的别号。 〔2〕《越中专录》鲁迅拟编的绍兴地区古砖拓本集。按《俟堂专文杂集》所收不以越中为限。 〔3〕迁徙以后,忽遭寇劫当指周作人侵占鲁迅书物一事。《鲁迅日记》一九二三年八月二日:由八道湾“迁居砖塔胡同六十一号”。 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一日:“下午往八道湾宅取书及什器,比进西厢,启孟及其妻突出骂詈殴打,……然终取书、器而出。”启孟,即周作人。 〔4〕大同十一年者一枚指南朝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的古砖或其拓本。(《鲁迅日记》一九一八年七月十四日:“拓大同专二分。”) 〔5〕宴之敖者鲁迅笔名。据许广平《欣慰的纪念》:“先生说: ‘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说文》作欪……);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逐出的。’”按周作人之妻为日本人。
331 0 0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1] 何人不起故园情!
376 0 0
李白
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523 0 0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宜山虎,手接泰山猱。 酒后竞风彩,三杯弄宝刀。杀人如翦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万战场,匈奴尽波涛。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531 0 0
将军不夸剑,才气为英雄。五岳拽力内,百川倾意中。 本立谁敢拔,飞文自难穷。前时天地翻,已有扶正功。
380 0 0
孟郊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